新闻 & 分析

利息上涨,股市回调,咱们小散户如何找到所谓的价值投资?

25 January 2022 By Mike Huang

股票

热门话题

今天说三点。第一点,聊聊为啥大家都知道要加息之后,就不会出现金融危机。

咱们知道最近三周,自从美联储开始逐步开始明确加息信号之后,市场就开始了回调。1天下跌不够,就跌1周,1周不够,就跌3周。那三周不够呢?有没有可能跌三个月?谁也不敢说不可能。

但是有一点我可以很有信心的说,这不是金融危机的开始。

网上最近很多人都在说,美股要回调了,美股要大跌了,金融危机可能就要来了,更有人说,美股下跌会超过60%等等言论。上周我已经对于这个观点明确表达了我的反对,今天多说一句:在过去几次的金融危机里,不论是2001年的IT泡沫,还是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或者是2012年的欧债危机,以及2020年初的疫情暴跌,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出乎意料之外。

我认为,之所以能演变成危机,就必须具有突发性和意外性。要是像现在美联储明确要加息了,大家都知道股市会有一波回调的情况下,人人都知道的情况,是不可能演变成金融危机的。因为当世界各国,包括美国的联储和政府都做好了加息后的准备之后,那意外就很难发生。即便有些小意外,也能很快得到解决。这就像是墨尔本上周末30度的高温,如果突然周一降温到15度,很多人都会因此而感冒。但是如果周末就已经是15度,那即便周一降低到10度或更低,也不会有大量人感冒。因为人们早已准备好了冬天的衣服。

所以同样的道理,一旦人们有所准备,并且在心理上,关键就是心理上有一定的承受预期之后,那意外就不会轻易扩大。意外不扩大,就不会形成危机。金融危机,啥是金融危机?说白了就是信心的危机,和信用的危机。大家对投资对股市失去信心,同时对金融机构失去信心抢着取款。另外金融机构和机构之间也没有信心,不能相互救急,这样就会导致危机。所以如今美联储从准备加息到真正加息之间用了大半年时间不断吹风,不断加强语气,就是为了不要让市场觉得有意外。

再说第二点,加息过程中,这一年,哪些行业抗压性好,哪些行业受到的影响会大。首先来介绍巴菲特的观点。根据巴大爷的理论,在利息上涨,融资成本上涨,意味着用钱的成本在上升,换句话说,对于需要大量现金,大量融资的行业和公司都是不利的。例如需要大量资金维护的公共基础设施行业,比如电力公司,煤气公司,宽带公司等等。这些产品由于涉及民生行业,因此即便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也无法大幅提价,因此在物价上涨的时期,其基建增加的成本也会不断提高,而产品或服务的售价并无法做到同比例上升,因此很容易造成利润的下滑。

而相对,那些不需要大量资金,就可以大量增产的公司则可以因此获利。比如,可口可乐,亨氏食品,其他低投入,相对高售价公司。但是我觉得,除了看这些公司投入资金和产出的比例以外,更重要一点就是看公司的运行资金。说白了就是,这个公司到底是在烧钱,还是在不断赚钱。前者无疑会因为美元利息的提高而导致融资成本的不断上涨,最终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即便是很小的问题,其估值都会大幅下跌。

最后说一点,就是我们散户如何去寻找价值投资产品。大家都听说过巴菲特选择产品和核心理念就是寻找价值投资。但是巴菲特的价值投资,一投就是几年甚至几十年,像可口可乐和苹果,基本就是拿着永远不动。这对于我们大部分散户并不适用。说实话,大部分散户都希望今天买,明天暴涨,马上卖掉,后天就暴跌,然后无比开心的和朋友吹牛。

简单来说,大部分投资者都希望能尽量在中短期见到回报。毫无疑问,这会大大加大难度。我今天给大家分享我个人觉得价值投资的两个衡量方式:1. 轻资产公司,但是能产生足够的现金,而且是正现金流,也就是在赚钱,不是烧钱。2. 重资产公司,即便暂时没有赚钱,甚至亏钱,但是其名下的物业,地皮和其他资产依然可以帮助公司在利息上涨的背景下估值继续成长。前者的主要代表就是互联网公司,例如澳洲或美国最大房屋销售网站,他们几乎没有什么重资产,但是会得益于房价暴涨而引发的挂盘量暴涨。而后者重资产公司,可以是悉尼机场,也可以是皇冠集团。他们最近都不赚钱,但是核心资产的价值还在不断创新高。

说了这么多,我总结一下:1. 2022年我不认为有金融危机。2. 利息上涨,用钱的成本上涨,借钱的成本上涨,大家需要以这个思路去考虑产品。3. 价值投资需要看重的可以是现金流能力,或者是核心资产的升值能力。

我说的是不是很实在?是不是很精华?是不是把复杂的问题能说的很简单?如果喜欢,欢迎大家点赞并转发。今年过年疫情还比较严重,我们只能取消原来定好的新年聚餐活动了,希望疫情尽快搞定,咱们大家能重新在线下相聚。

免责声明:GO Markets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GO Markets的观点或立场。

联系方式:

墨尔本 03 8658 0603

悉尼 02 9188 0418

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

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

作者:

Mike Huang | GO Markets 销售总监

免责声明:文章来自 GO Markets 分析师和参与者,基于他们的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表达的观点、意见或交易风格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 GO Markets 立场。建议,(如有),具有“普遍”性,并非基于您的个人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在根据建议采取行动之前,请考虑该建议(如有)对您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的适用程度。如果建议与购买特定金融产品有关,您应该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了解并考虑该产品的产品披露声明 (PDS) 和金融服务指南 (F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