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分析

日本股市:龟兔赛跑里的龟

23 May 2023 By Mike Huang

股票

热门话题

了解金融市场的朋友们一定都知道,最近几周美国那里正在闹着搞债务上限的问题。这也直接导致了美股一直处于神经质的阶段:不知道自己应该是涨还是跌。但是又不能啥也不动。因此为了表示股市还有交易,就和抽风了一样,一天涨,一天跌。而澳洲基本也跟着美国,这就导致了澳洲股市最近也失去了方向。

和美国与澳洲的无头抽风相比,日本股市却是发达国家里最近表现最好的一个,没有之一。

但是我们印象中日本股市和日本经济一样,不是一直就停留在了90年代里再也出不来了么?难道是说有什么天照大神显灵,帮助日本股市出现奇迹了?

天照大神肯定没有显灵,但是世界股民心里的神倒是的确帮助了日本一把。在2023年的股东大会上,股神巴菲特特别点名说道他看好日本股市,并且会继续加仓投资日本股市。因为他觉得与美国同类企业相比,日本企业的估值明显要低很多,换句话说,他认为日本企业被低估了。

为啥巴菲特在2023年会突然说到日本股市被低估了?之前30年怎么都没说起?这话就要从日本企业的特点说起。

我们或多或少都看过日本电视剧,或者听说过日本的企业一般很少裁员。很多员工从刚毕业进去会一路干到退休。所有员工都是黑色西装白色衬衣中分头,给人的印象就是严谨但是刻板。我还记得很多年前大学时老师说到日本大部分普通员工的收入和年纪成正比关系,30岁的时候1个月30万日元,40岁的时候平均就是40万,50岁就是50万,这也说明日本很多企业员工相对在一家企业工作的年份都会比较长。这样的好处就是员工离职率低,忠诚度高,企业比较稳定。但是坏处就是,越是求稳定,那就越保守,论资排辈,而不是靠能力晋升,企业僵化,难以改变等等通常我们说的大企业病,都会在很多日本企业身上看到。当然日本有很多百年,甚至200年以上的企业,值得世界所有同行学习。但同时,这超过百年的企业里,大型企业在过去50年里几乎就没变过。基本上就是那最大的5家商社把持着日本几乎所有的制造业。日本除了一个软银和乐天以外,几乎就没有什么知名的互联网企业。也从侧面反映出日本企业文化强调稳健与保守,相对欧美开放激进的企业文化,造就了不同的商业环境。

那么问题来了,当市场活跃,融资成本低,消费者愿意消费的时候,比如疫情之前那段时间里,恰恰是欧美激进型企业发展的高峰期。包括中国很多互联网和新能源企业在内,大量激进型企业依靠低成本贷款获得了很多发展机会。而那时日本大部分传统企业则并没有大举借债发展。为啥呢?因为日本其实从90年代经济停滞之后,其央行利息就几乎等于零。换句话说,日本企业过去20年都处于低利息,甚至零利息时代。但是即便这样,也没有看到个人消费和企业贷款有明显增加。所以那时欧美股市,包括很多中国新兴企业的股价市值远超日本同行几倍甚至几十倍。那时股神爷爷可没有说看好日本股市噢。

然后,就然后了。

到了2022年开始,美元疯狂加息,其他欧美国家也纷纷加息。导致互联网和科技企业哀嚎不绝,为啥呢?因为他们都是用的烧钱,亏钱发展模式。因为只要发展速度足够,估值上涨足够快,贷款就不会断,新一轮的融资就不会断。然后,利息就高了,接着增长就慢了,接着融资就难了,接着股价就跌了,股价一跌,融资就更难了。

那这时的日本企业,其保守,稳定,追求现金的优势就出来了。换句话说,如果把欧美企业和日本企业比作龟兔赛跑的话。那美元低息时代,就是兔子跑得快的时候。那时没人会去关心乌龟在哪里,因为肯定落后。可是一旦美元成本高了,欧美那些高度依赖融资的企业就会面临资金链的问题,这时日本企业的优势就出来了。

当然,市场为了包装的更好看,就会用到什么回归价值投资啊,日本企业被低估啊,或者说日本企业现金流充足,因此更能抵御风险啊等等。反正要说它好,可以找千万个理由。当然这些部分也是事实,我们要尊重。日本企业还有一个非常强大的优势,就是:对于欧美国家央行4-5%的标准利率水平,日本央行目前的标准日元利率为-0.1%,也就是说,日本企业大概可以用2%左右的成本来贷款。

我就觉得奇怪,从90年代到现在30多年,之前怎么都不说?日本企业的保守文化又不是最近才形成的。所以这说白了,还是那句话,时势造英雄。时代的趋势,根据时代的需要,来打造英雄。而日本的上市企业,以及所代表的日经225指数,就是当前美元高利息时代里的英雄。

长期来看,只要美元高利息不下来,日经指数的上涨就不会停。最大的原因就是日本企业可以用非常低的成本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因为日本目前的官方利息还是负数。

相比于投资澳洲和美国股市,直接选择购买日经225指数,也是美元高利息时代下靠利息差获得的另一种投资方式。

如果您有兴趣了解更多日经225指数的问题,欢迎随时联系我们的小助手或者您的客户经理。

免责声明:GO Markets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GO Markets的观点或立场。

联系方式:

墨尔本 03 8658 0603

悉尼 02 9188 0418

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

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

作者:

Mike Huang | GO Markets 销售总监

免责声明:文章来自 GO Markets 分析师和参与者,基于他们的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表达的观点、意见或交易风格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 GO Markets 立场。建议,(如有),具有“普遍”性,并非基于您的个人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在根据建议采取行动之前,请考虑该建议(如有)对您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的适用程度。如果建议与购买特定金融产品有关,您应该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了解并考虑该产品的产品披露声明 (PDS) 和金融服务指南 (F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