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分析

充电桩,特斯拉又一个生财之路?

9 May 2023 By Mike Huang

Share

热门话题

随着电动车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电动车已经在路上出现了。尤其是在中国,由于很多城市对于电动车是给与免摇号政策,不需要运气,买了就能开,因此很多家庭在无法拿到购车号后,都会选择购买电动车。那在澳洲,其实电动车也已经慢慢的开始在道路上普及开了,根据澳洲公布的2023年4月新车销量排行榜显示,特斯拉仅仅依靠3和Y两个型号,就成功的杀入了前十的榜单。并且在单一车型销量榜中,3和Y系列更是同时上榜,标志着澳洲的电动车销量已经正式开始进入主流行列,而不再是小众的喜好。

然而大家一定会问,这特斯拉既然卖的这么多,为什么它的股价最近不但没有上涨,反而还出现下跌呢?

原因和上周刚出财报的澳洲国民银行一样:利润很高,股价大跌。为啥呢?因为没有达到家长们的预期。

我来做一个比喻,这特斯拉如果和其他汽车品牌,比如通用汽车相比的话,那特斯拉就是个好学生,投资者就是家长。家长对于特斯拉的要求是95分以上,所以如果特斯拉发布的财报显示成绩只有90分,那不但没有奖励,可能还会被打一顿。而相反,传统汽车品牌在如今电动车的潮流里就变成了差学生。对于差学生,只要考过60分就行。如果意外考到70分,还会有奖励可以拿。

如果说的专业一点,那就是因为特斯拉之前的股价都是基于投资者觉得它每年可以高速翻倍增长的假设情况下而评估出来的价值。如果按照传统的市盈率来计算,目前是45倍,而在2020年底,特斯拉当时的市盈率达到了惊人的966倍。也就是说,特斯拉当时在2020年赚的钱,需要同样再赚966年,加起来才等于它的股价价值。

而相对于传统车企,美国最大的通用汽车公司的市盈率只有可怜的5倍,也就是目前每年的盈利,只要5年,就可以赚回股价。换句话说,要不就是投资者觉得通用未来赚不了什么钱,要不就是投资者对于通用汽车这类传统制造业没有兴趣,没啥人去抢这个股票。

不论是哪一种猜想,毫无疑问,特斯拉股价的下跌并非是因为它不赚钱。而是因为它赚得不够多。

那未来特斯拉除了卖车,还有其他赚钱的模式吗?有。

根据其最新的财报以及马斯克的表态显示,特斯拉未来将会把线上特斯拉软件商店,和特斯拉充电站列入其盈利模式中。

软件商店,顾名思义就如同苹果商店一样,客户可以通过特斯拉汽车的屏幕或在手机里的特斯拉软件来下载一些付费软件,或者支付月费来使用一些特斯拉的功能。这一部分就和其他所有的电脑和手机软件一样,只要积攒的客户基数越大,每个月的付费总金额就会越高。但是相比于手机的使用频率,大部分人每天的开车时间都在2小时以内,而且绝大部分在开车过程中可以使用的软件并不多,因此特斯拉的软件商店很大程度上可以创造财富的软件基本上是属于安全驾驶辅助软件,或者是例如歌曲和影音的年费,而非苹果手机里丰富多彩的游戏和社交软件。

但是其另一个充电站,则有着很大的潜力。首先大家不要以为特斯拉的充电站只能给特斯拉充电赚钱。当然不是。目前在中国建造的特斯拉充电站可以给超过30个品牌的电动车充电,换句话说,特斯拉充电站更像是一个特斯拉品牌下的电车加油站:只要你是主流品牌的电车,都可以充。而我们算一笔帐,按照超级充电一小时可以充150度来计算,一天里有12小时给车充,那一天就是1800度电总量,按照一度2元收费,营业额就是3600元人民币,而商业电费的成本应该在0.5元以内,因此毛利大约就会在2700元一天,或5.1万人民币一个月。或60万人民币一年。当然,每个充电桩还需要承担很多开支:场地租赁费,设备安装费,日常损耗维修,电费成本等等。按照平均一个充电站10个充电口计算,一年潜在的毛利润就是600万人民币。如果有1万个这样的充电站呢?这毛利润是不是很惊人?

当然了,一天有12小时在充电的情况只会发生在中日韩等缺乏私人充电桩的国家。这类国家的用户可能90%的时候都需要去外面的公共充电桩。而相反在澳洲,人人几乎都有车库的情况下,那特斯拉超级充电桩几乎就是造一个亏一个,但是亏一个也得造。

当然了,聪明的商人绝不会只靠充电来赚钱。因为每个客户在充电的时候会有15-30分钟的等待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如果充电站未来可以配合其他消费,例如烟酒小吃,快餐汉堡等等,则可以继续增加每天的流水进账。但是前提条件还是需要人流量,因此对于澳洲,绝大部分的充电桩都紧靠着其他附加商店附近,要不然如果只是靠充电来赚钱,在澳洲绝对要赔个底朝天。

总结来说,特斯拉依然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销量最高,普及程度最高的电动车品牌。虽然未来其将会面临其他品牌的竞争,但是到目前为止,不说中国市场,以全球范围来说,不论是德国的奔驰宝马奥迪,还是日本的丰田尼桑本田,都没有一款电动车可以达到特斯拉的竞争力和性价比,因此在未来12-24个月内预计特斯拉的销量和电动车全球市场占有率将会继续攀升。

免责声明:GO Markets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GO Markets的观点或立场。

联系方式:

墨尔本 03 8658 0603

悉尼 02 9188 0418

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

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

作者:

Mike Huang | GO Markets 销售总监

Disclaimer: Articles are from GO Markets analysts and contributors and are based on their independent analysis or personal experiences. Views, opinions or trading styles expressed are their own, and should not be taken as either representative of or shared by GO Markets. Advice, if any, is of a ‘general’ nature and not based on your personal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 or needs. Consider how appropriate the advice, if any, is to your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 and needs, before acting on the advice. If the advice relates to acquiring a particular financial product, you should obtain and consider the Product Disclosure Statement (PDS) and Financial Services Guide (FSG) for that product before making any dec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