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分析

AMD——被英伟达碾压还是弯道超车

4 July 2025 By Mill Li

股票

在 GO Markets 本周财经分析视频里,我们简单介绍了英伟达股东大会的情况,英伟达市值节节攀升成功拿下全球第一的宝座,被狠狠夸了一波,但是也留了一个小小的坑,就是英伟达的竞争对手AMD究竟如何能否上演弯道超车?今天我们就来填一下这个坑,有请今天的主角——AMD。

AMD:大家好我叫AMD,中文名是美国超微公司,我和英伟达既是战友也是对手,二十年前全在卷CPU的时候,我和英伟达就一起瞄向了GPU市场,英伟达将全部押在GPU的发展上,而我在布局GPU的同时也没有扔掉CPU的研发。

CPU和GPU呢其实就像将军和士兵,CPU负责指挥调度、决策管理、复杂逻辑,聪明但数量少,适合排兵布阵;GPU负责执行大量重复指令,数量多,适合重复冲锋打仗。当时大多数公司都在培养将军,让自家将军能力越来越强,但我们认为要想打胜仗只有将军不行,也要有一群干活的大头兵,毕竟三个臭皮匠还能顶一个诸葛亮。

现在看呢,当时的方向是正确的,随着AI潮流加之之前的挖矿热潮,GPU的市场远超CPU。因为挖矿(比如比特币、以太坊)是解数学题,本质上就是重复试错、运算速度越快中矿概率越高,这种任务特点就是不复杂,但超级重复,每个小兵都能并行干。而AI 的本质是大量矩阵乘法(尤其是神经网络),比如输入一段文字,模型需要成千上万次矩阵加权计算生成输出,这些计算结构类似,计算量巨大,也适合用 GPU 这种“一群小兵并排算乘法”的架构。这样GPU的市场潜力被无限挖掘,英伟达也因之前的全部押注,市场份额遥遥领先,市值暴涨。我则因为CPU,GPU双管齐下,没能和英伟达平分天下。

但目前在这两个市场我都处于行业老二,CPU市场虽不及英特尔,GPU市场也不及英伟达,但我都在加速追赶逐步缩小和第一的差距。

CPU领域近年来个人认为已经实现了从“陪跑”到“并跑”甚至“局部超车”的转变,特别是在桌面处理器和服务器市场,与传统霸主 Intel 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且英特尔最近表现确实不太好,夸张说已经不再构成威胁。

GPU领域我怎么追赶英伟达呢,这里咱先聊一下英伟达的弊端:
1. 价格过高,供不应求,中小客户难以获得资源。
2. 生态封闭,平台锁定严重,英伟达成功的秘诀之一是 CUDA 平台,但它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CUDA 是闭源的,企业部署受限于英伟达许可和平台绑定。
3. AI 战略集中于训练,而AI推理的需求正在爆炸增长。
4. 未来产品周期(如 Blackwell)长,留出足够时间给我追赶。

而我的优势则是:
1. 推理为王,大模型训练只是 AI 生命周期的一部分,真正决定商业规模的是推理部署阶段。
2. 成本效率压制,对于大量部署 AI 应用的企业,尤其是 SaaS 模型服务商和中小模型公司,性价比才是商业化落地的关键。
3. 开放架构带来的战略灵活性,企业可自由使用、修改、定制,不受供应链和许可限制,更受欢迎于政府、科研等环境。
4. 就体现出我双管齐下布局的优势了,我拥有强大的 CPU 技术(Zen 架构),能够在 AI 时代实现 CPU + GPU 融合架构(APU),可以实现降低通信延迟,提升数据共享效率。

好的,AMD结束发言。

我们来回答最初的问题,AMD到底能不能实现超车呢?我认为AMD不是超越替代英伟达,而是平衡与分裂的开始,它正在打开新的市场空间。在 AI 训练仍由英伟达主导的同时,AMD 将在AI 推理市场,边缘 AI 部署,性价比和敏感客户群体中扮演越来越关键的角色。英伟达不再是“唯一选择”,AMD 的存在让客户第一次拥有了真正的“第二路径”。这或许才是 AMD “超越”英伟达的真正意义所在。不可否认的讲,AMD发展确实迅速,正在蚕食部分英伟达的市场。

联系方式:

墨尔本 03 8658 0603
悉尼 02 9188 0418
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
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

作者:

Mill Li | GO Markets 墨尔本中文部

免责声明:文章来自 GO Markets 分析师和参与者,基于他们的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表达的观点、意见或交易风格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 GO Markets 立场。建议,(如有),具有“普遍”性,并非基于您的个人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在根据建议采取行动之前,请考虑该建议(如有)对您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的适用程度。如果建议与购买特定金融产品有关,您应该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了解并考虑该产品的产品披露声明 (PDS) 和金融服务指南 (F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