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分析

HIMS:订阅健康的互联网 AI 药房

29 August 2025 By Mill Li

股票

说到 Hims & Hers(简称 HIMS),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广告里的夫妻健康保健品。但这家公司可不仅仅是卖药的这么简单,而是把线上诊疗、处方药和订阅模式揉到了一起,活生生变成了一个“互联网药房房东”。本文就带你轻松看懂 HIMS 的生意逻辑、护城河,以及它和竞争对手的暗战。

一、HIMS 卖的是什么?线上诊所 + 药柜订阅
如果把 HIMS 比作一家便利店,它有三个柜台:

  • 线上诊所:用户通过 App 就能和医生沟通,常见科室包括脱发、性健康、心理健康、皮肤科。
  • 药品订阅:诊断完直接寄药到家门口,常见的防脱发药、ED 仿制药、抗抑郁药、护肤配方都是长期需求。
  • 自有品牌:除了处方药,还有洗发水、保健品、护肤品,像是便利店自营的“自有商品区”。

一句话总结:HIMS 卖的不是单次买卖,而是把“看病 + 拿药”打包成一个持续订阅服务。

二、钱从哪来?订阅就是收租
HIMS 的商业模式和 Adobe 有点神似,都是收租户:

  • 订阅收入是绝对大头:根据公司2024 年年报,年底活跃订阅用户接近 170 万,年营收 12 亿美元,大多数来自处方药订阅。
  • 根据公司 2024 年年报,HIMS 年营收约 12 亿美元,其中大多数来自处方药订阅。截至 2024 年底,活跃订阅用户接近 170 万。
  • 复购率高:用户一旦开药,就会长期续方。比如防脱发和性健康,这些几乎是“刚需 + 长期需求”。
  • 毛利率高:靠仿制药和自有品牌,根据往年财报,毛利率稳定在 70% 左右。
  • ARR 稳定增长:据公司公告,每季度都能新增 10–15 万订阅用户,相当于租客越来越多,租金自然水涨船高。

所以说,HIMS 就是“药品房东”,用户要长期吃药,就必须持续交租。

三、AI 怎么玩?HIMS 的“虚拟小药师”
别家 AI 可能主打画画写文案,HIMS 的 AI 更像一个 虚拟药剂师:

  • 分诊助手:先帮用户收集症状,降低医生工作量。
  • 个性化推荐:根据用药历史和症状反馈,推荐治疗方案。
  • 自动续方:让处方管理和复购一键完成,提升留存率。

未来潜力:如果 AI 能真正合规完成“第一诊断”,那就是 HIMS 招到的一个 24 小时不下班的药师。

四、护城河:便利、隐私与品牌

  • 便利性:不用挂号排队,药送到家。
  • 隐私性:尤其是敏感的性健康、心理健康,用户更愿意线上解决。
  • 品牌调性:Hims & Hers 把医疗做得“轻松、时尚”,广告更像生活方式品牌,而不是冷冰冰的药企。
  • 规模优势:订阅用户多,采购成本低,形成良性循环。

五、对手们:Ro 与传统药店

  • Ro(Roman Health):打法几乎一样,也是互联网医疗新贵。但 Ro 没上市,融资压力大。
  • 传统药店(CVS、Walgreens):巨头也在做数字医疗,但体验笨重,和 HIMS 的轻量 App 差距大。
  • 细分专科 App:比如 Talkspace 专注心理健康,但 HIMS 胜在“药 + 服务 + 品牌”的一体化模式。

六、近期关注点

  • 订阅增长:市场关注 HIMS 是否能继续保持每季度 10–15 万的新增用户节奏(来源:公司公告)。
  • 盈利表现:2024 Q4,HIMS 实现 GAAP 盈利,这是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少见案例。能否延续成为行业观察重点。
  • AI 应用落地:AI 药剂师能否进一步提升效率与留存率,是投资者和分析师跟进的方向。
  • 新药品类拓展:公司在公告和公开采访中提及,正在探索 GLP-1 减肥药和慢病管理市场。

一句话总结
HIMS 就像“互联网药房的房东”,靠药品订阅稳定收租;AI 则是新请来的“虚拟药剂师”,帮忙分诊、续方、提升复购;Ro 是隔壁竞争药铺,但融资吃紧;传统药店像老旧百货,转型不利。最终谁能笑到最后,要看年轻人愿意在哪家“药店”长期续租健康。

免责声明:GO Markets 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 GO Markets 的观点或立场。

联系方式:

墨尔本 03 8658 0603

悉尼    02 9188 0418

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

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

作者:

Mill Li | GO Markets 墨尔本中文部

免责声明:文章来自 GO Markets 分析师和参与者,基于他们的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表达的观点、意见或交易风格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 GO Markets 立场。建议,(如有),具有“普遍”性,并非基于您的个人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在根据建议采取行动之前,请考虑该建议(如有)对您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的适用程度。如果建议与购买特定金融产品有关,您应该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了解并考虑该产品的产品披露声明 (PDS) 和金融服务指南 (F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