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分析

Labubu热潮的背后:泡泡玛特能否撑起“IP大旗”?

22 May 2025 By Yoyo Ma

股票

2025年5月,泡泡玛特俨然成为了港股的大明星,自2024年以来股价就已经累计上涨超过1000%。源于Labubu新品的“现象级热潮”不仅点燃了消费端,也带动公司股价连续上涨。5月21日,泡泡玛特(港股代码:9992)开盘报211港元,较年初涨幅已超45%,刷新2021年以来阶段高点。

但在资本热捧与粉丝狂热交织下,我们也必须追问:Labubu的爆红,对泡泡玛特来说意味着什么?其IP资产能否形成“长期价值”?公司估值上行,是否有基本面支撑?

一、股价表现:短期情绪驱动,结构性基本面回归
Labubu热潮自4月初发酵后,公司股价已从140港元附近起跳。5月上线的第三代毛绒系列“前方高能”引发全球抢购潮,相关词条登顶中美热搜,泡泡玛特App甚至冲上美国App Store购物榜第一。

但对二级市场而言,涨势背后更关键的是基本面验证。截至2024年报,公司实现营收6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3%,净利润为9.4亿元人民币,IP业务收入贡献占比超过60%。其中Labubu所在的THE MONSTERS系列销售额超过30亿元人民币,占整体近一半。

近期股价上涨固然受益于“话题性与流量红利”,但与公司在IP运营、海外扩张、产品溢价能力上的结构性增长预期并不冲突。

二、IP价值重估:Labubu如何定价?
Labubu的商业逻辑,其实已经跳脱出“盲盒偶发爆款”逻辑,更接近于“全球IP资产运营”。类似于迪士尼的米奇、三丽鸥的Hello Kitty,Labubu已形成了:
明确的视觉识别系统
粉丝社群驱动消费;
跨媒体传播能力;
高复购率的多品类消费模型。

据摩根大通测算,Labubu系列有望在2027年突破140亿元人民币年销售额,年复合增速高达40%。若按IP估值模型折现,其单一IP潜在价值可达400亿人民币以上,已接近泡泡玛特总市值。

这意味着:Labubu不只是一次成功的产品,更是“IP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样本。

三、品牌溢价与盈利模型再升级
泡泡玛特在毛利率结构上具有典型“轻资产、强品牌”特征:

盲盒单价从2019年的59元涨至目前的89元,毛利率稳定在64%-67%之间;Labubu毛绒款单价接近239元,而成本则是压在50元以下;App私域会员体系(泡泡玛特MEGA会员)贡献超过25%的GMV,带来显著复购与拉新能力。

四、国际化与AI潮玩:新增长引擎
泡泡玛特正在从“产品出海”走向“IP文化出海”。Labubu已在泰国、马来西亚、英国等国形成稳定粉丝社群;2025年计划新增8个海外门店,并在巴黎、纽约、曼谷举办Labubu巡展。作为中国的潮玩品牌,泡泡玛特2024年海外总收入达到了50.7亿,占比38.9%,欧美市场的高速增长也成为市值增长的引擎。

此外,公司已于2025年Q1设立AI潮玩实验室,计划开发基于“情绪识别”“行为反应”的可交互玩偶,并与腾讯START云游戏达成合作。中长期看,公司试图构建“IP × AI × 玩具”的智能互动生态。

这不仅拉高了消费频次与单价,更提升了IP生命周期与品牌护城河。

五、估值空间与潜在风险
截至2025年5月,泡泡玛特总市值约为1100亿港元,对应PE(TTM)为38倍,远高于国内零售平均水平,但低于全球IP运营龙头迪士尼(2025年PE约45倍)。

通过数据表明公司当前估值处于“IP兑现初期+海外扩张预期”的合理溢价区间,但存在三方面风险:
IP生命周期短与依赖单一IP风险(Labubu销售占比过高);
线下运营安全事件(如英国门店排队混乱已引发监管关注);
AI潮玩研发仍处早期,投入回报周期长。

总而言之,对于泡泡玛特来说,Labubu只是起点,不是终点。泡泡玛特不是在卖玩具,而是在“做文化生意”。Labubu的成功验证了中国潮玩品牌的全球变现能力,也重构了IP与资本之间的关系。

从资本角度看,这场由Labubu点燃的热潮,是“内容+用户+运营”三位一体价值链的集中爆发。未来,能否持续创造出“下一个Labubu”,才是泡泡玛特真正的长期估值锚。

联系方式:

墨尔本 03 8658 0603
悉尼 02 9188 0418
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
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

作者:
Yoyo Ma | GO Markets 墨尔本中文部

免责声明:文章来自 GO Markets 分析师和参与者,基于他们的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表达的观点、意见或交易风格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 GO Markets 立场。建议,(如有),具有“普遍”性,并非基于您的个人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在根据建议采取行动之前,请考虑该建议(如有)对您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的适用程度。如果建议与购买特定金融产品有关,您应该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了解并考虑该产品的产品披露声明 (PDS) 和金融服务指南 (F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