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分析

澳洲央行行长一句话,导致央行被强制改革,最大权力被剥夺

25 April 2023 By Mike Huang

Share

热门话题

生活在澳洲的朋友们一定已经深深的感觉到了由于严重的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改变。从路边摊到奶茶,从超市的牛奶到外卖的送餐费,可以说澳洲的物价在过去1年如同火箭般的上涨。当然,澳洲央行和美联储一样,为了控制物价,不得不连续加息,把澳元的利息从2022年初的0.1%,加到了现在的接近4%,应该说直接把很多购房者逼上了还贷噩梦。

这按理说,因为美国加息,西方其他国家也都会跟着加,无可厚非。但是为什么上周澳洲财长宣布要改革澳洲央行,同时剥夺目前澳洲央行董事会的利率决定权呢?说白了,就是因为澳洲央行罗行长的一句话。

罗行长在2021年多个时间点,以及多个场合中反复强调:澳洲央行在2024年之前不会加息。正是因为他反复强调,使得无数澳洲普通人放心的去银行申请贷款买房,买车,以及很多澳洲公司和银行签订很多贷款协议。

但是随着美国在2022年开始加息,澳洲绝无可能可以独善其身。虽然经济学家和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都知道这一点。但是普通百姓哪里管得了这么多。大家都对于之前央行行长信誓旦旦的发言深感愤怒:澳洲媒体街头采访,很多人都抱怨:“就是他,当时承诺2年不加息,现在害得我们月供几乎要翻倍了。”随着澳洲在2022年5月第一次加息,澳洲自由党毫无意外的也输掉了当年的大选。而新当选的工党政府为了平息之后越来越严重的反对声音,不得不宣布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对澳洲央行的利率决定机制是否合适进行调查。

在随后发布的调查报告一共提出了51项建议,真不给央行面子啊,51个建议。

我重点说一下里面最重要的两点:1. 澳洲央行需要设置独立的利率制定委员会,有别于现有的董事会,由经济领域的专家决定利率走势。给出的理由是:目前央行董事会中的大部分有投票权的委员们都没有足够的专业能力来挑战央行的决定,因此无法形成独立公平的制衡机制。

本来大家也不关心董事会里成员是谁,媒体这么一说,我专门去看了一下,在目前澳洲央行的10名董事会成员中,真正的经济学家只有3名,剩下的7人中,其中有4人是澳洲知名上市公司的董事,1名女性慈善家,和2名澳洲工会成员代表。

不看不知道,一下吓一跳。毫无疑问,在非经济领域的那7人里,都在某些方面有着过人的能力。但是你让一个慈善家,两个工会的人,去投票参与制定澳元利率走势,影响千万人的生活,这还真的是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按照咱们开玩笑的话来说,剩下这7人,就是给澳洲央行行长制定政策时陪跑凑人数的。你说要指望他们会提出尖锐意见来反对行长的决定?反正我是不相信。

根据财长公布的决定,澳洲央行将会增加一个利率制定委员会,由央行的正副行长+联邦政府财长+货币或宏观经济领域内的专家来组成。肯定不能用工会或慈善家了。但是原来的央行董事会依然保留,但是具体负责政策的执行和一些其他非利率决议的事情。

说白了,就是把利率决定权这个澳洲央行最重要且关键的权力分割了出来。另外还把之前沿用了几十年的澳洲央行每月一次的利率调整会议,改成了1年8次,也就是1.5个月1次。以给与更多时间来观察政策调整以后的影响和改变。这个1年8次的数量,也和美联储,英国央行一致了。

有朋友可能回问,那如果澳洲改变了这个执行利率的投票人选,是不是意味着以后可以不加息或者不看美国眼色,自己决定了呢?

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

也许增加了专业领域的经济学家会更好的平衡在投票过程中央行行长过大的影响力,但是在大方向上,澳洲无可避免的跟随美国的货币政策。其原因并非两国外交上的关系,更多的是来自于目前全球领域,尤其是经济和贸易领域美元的绝对主导地位。

这么说吧,美国经济好,全球经济好,美国经济不好,全球跟着不好。为啥呢?因为全世界的主要国际贸易和结算货币依然有65%以上使用美元结算,尤其在关键产品,例如石油,铁矿石,黄金和其他大宗商品以及农产品贸易上,都是使用美元作为结算。因此美元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将会直接影响到全球产品定价的高低。作为美元结算体系中的一员,澳洲自然也无法摆脱美元自己独立运行。因此直到澳洲的进出口可以50%以上不依靠美元结算之前,澳洲的货币政策在大方向上依然将会跟随美国的货币政策。

换句话,美国开始加息周期,澳洲肯定也会进入。美国结束加息周期,澳洲也就自动停止。也许会早,会晚几个月,但是在大方向上,澳元和美元在利率政策和周期上有着超过80%以上的共通点。

免责声明:GO Markets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GO Markets的观点或立场。

联系方式:

墨尔本 03 8658 0603

悉尼    02 9188 0418

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

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

作者:

Mike Huang | GO Markets 销售总监

Disclaimer: Articles are from GO Markets analysts and contributors and are based on their independent analysis or personal experiences. Views, opinions or trading styles expressed are their own, and should not be taken as either representative of or shared by GO Markets. Advice, if any, is of a ‘general’ nature and not based on your personal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 or needs. Consider how appropriate the advice, if any, is to your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 and needs, before acting on the advice. If the advice relates to acquiring a particular financial product, you should obtain and consider the Product Disclosure Statement (PDS) and Financial Services Guide (FSG) for that product before making any dec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