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分析

石油的暴涨,暗示沙特甩脸给美国看

4 April 2023 By Mike Huang

股票

热门话题

就在前几周,市场新闻还充斥着美国银行出问题,或者瑞士银行出问题的新闻。正常咱们读者包括我本人,被这样的新闻冲击了1个月,心里一定会觉得,这市场不好,肯定应该是股市下跌,肯定应该是大宗商品下跌,美元和其他避险资产上涨。

但是过去几天的现实却啪啪地打脸:不但股市没有出现继续下跌,从美国到澳洲,居然连续出现了上涨。而且关键是所有的风险资产,例如非美货币和数字货币也都在上涨。更为夸张的是,石油价格居然在本周一暴涨了8%。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是中东打仗了?还是哪个银行又挂了?找了一圈,没找到类似的新闻。再仔细一看,发现不是银行出事,而是供应商在搞事情:欧佩克石油输出组织在上周末意外宣布将会从5月开始每天减少116万桶的石油供应,给出的理由相当的搞笑:为了稳定当前的油价走势。

先来说说书本知识:

我们知道石油这个东西自从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至今,就是世界各国经济的血液。油价的高低直接会影响到各国经济发展的成本,以及最终影响到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从而间接的影响到物价走势。因为在所有的生产链中,都离不开石油及其相关产品的价格变化,从汽油柴油,航空煤油,到聚乙烯,以及一些塑料制成品,其原料都和石油价格直接相关。油价成本一旦上涨30%,将会导致最终厂家的出厂价格也会有巨大的影响。或者换一种说法,油价上涨之后,工厂的生产成本,和服务行业的运行成本都会相应增加,因此最终给消费者的价格也会提高。这样一来,物价就会被整个推上去。所以,石油价格如果上涨, 轻则影响经济,重则导致通货膨胀。

当然了,油价上涨最直接的受益者是谁?当然就是产油国了。虽然产油国同意一起每天减产116万桶,这每天的损失似乎不小。但是相比于油价整体上涨8%来说,依然是笔非常划算的买卖。更重要的是,如此一来也更加加大了产油国对于其他国家的重要性,因为他们控制着,或者部分控制着全世界物价上涨的砝码。

事实上油价从2022年7月开始到现在几乎都是在下跌,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美联储加息之后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在不断增加。从下面的图形里我们可以看到,油价从2022年5月高峰时期的120美元,到上个月最低石油的不到68美元,其下跌幅度超过了40%以上。因此即便过去几天的大幅反弹,从长期走势来看,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反转。

好了,现在问题来了,从2022年美国加息,到我们澳洲自己过去的10次加息,都是为了啥?还不是为了控制物价,压制通货膨胀?结果来看,虽然物价有没有压下去还不能确认,但是可以肯定,油价是压下去了40%。

更重要的一点:俄罗斯也是世界产油大国。因此自从2022年初和乌克兰的战争爆发以来,美国也从多方面在发动经济制裁,其中就包括了石油。然而,虽然美国使用不同的办法把油价从120美元在短短4个月时间里就成功的压制到了80美元以下,但是也同时得罪了美国在中东最大的盟友——沙特。

其实我们从沙特过去一年和美国之间爆出来的新闻就可以看出两国关系出现了问题。首先就是当俄乌战争爆发以后,沙特公开反对立即增产来弥补因为禁止俄罗斯石油导致的供应缺口。接着就是今年沙特极其意外的和仇敌伊朗宣布建交,以及现在再次意外宣布减产石油来稳定油价。种种行为都在宣示着其对于美国牺牲其利益做法的严重不满。美国的加息所导致的油价下跌严重的影响到了沙特和其他产油国的经济收入。而且这个下跌可不是一点半点,而是40%。试想一下,要是你的年收入突然暴跌了40%,你会不会抓狂?如果你知道是另一个人的行为直接导致你的收入下跌,你会不会怨恨在心?虽然我不知道沙特王储的真实想法,但是他的做法就是让市场解读其对于美国很多行为的不满,以及其为了维护国家利益的决心。

但是我在最后想说的是:虽然任何商品的价格取决于供应,和需求端两个方面。但是从历史经验来看,商品的长期价格走势还是由消费者的需求总量所产生的影响更大。

这么说吧,如果一件东西客户抢着要,那自然价格就上涨。但是如果消费者不要了,或者没有以前那么需要了,那即使东西产量下降了,甚至即使打折了,也不会有太大的兴趣。那石油也是一样。未来油价要上涨的关键,还是需要看中国今年下半年对于石油的需求能否回到之前的水平。如果没有,那再多的减产,也只能是一个短期作用而已。长期需求不足导致的下跌不会改变。

免责声明:GO Markets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GO Markets的观点或立场。

联系方式:

墨尔本 03 8658 0603

悉尼    02 9188 0418

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

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

作者:

Mike Huang | GO Markets 销售总监

免责声明:文章来自 GO Markets 分析师和参与者,基于他们的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表达的观点、意见或交易风格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 GO Markets 立场。建议,(如有),具有“普遍”性,并非基于您的个人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在根据建议采取行动之前,请考虑该建议(如有)对您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的适用程度。如果建议与购买特定金融产品有关,您应该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了解并考虑该产品的产品披露声明 (PDS) 和金融服务指南 (F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