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et News & Insights
Market News & Insights

中美贸易谈判,关于大豆的爱恨情仇

William Zhao
27/10/2025
0 min read
Share this post
Copy URL

相信你一定被最近网络上关于中国调整美国大豆采购的新闻所吸引过。有人认为,中国在大豆问题上通过贸易策略掌握了主动权;也有人觉得,美国作为全球经济强国,其产业体系足够分散,不会因单一农产品受到太大影响。而今年中国减少美国大豆采购以来,巴西的出口迅速增长,也引起了市场的关注。究竟为何中美之间会因为一颗小小的豆子而牵动如此复杂的局面?时间要拨回到20多年前。

我们知道,在农产品中,大豆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不仅是粮食作物,同时也是榨油及饲料的重要原材料。约25年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美国在农产品开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条件,其中就包括大豆进口市场的放开。对中国而言,加入世贸组织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市场,因此贸易开放是当时的重要战略选择。但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农业市场随后经历了一段价格波动与结构调整期。

随着市场开放,美国企业通过期货市场的价格操作与市场预期传播,推高了大豆价格,导致部分油企在高价采购后因价格下跌而承受损失。部分中小企业因此面临经营压力,而外资企业趁机进入市场,收购优质农业资产。这一系列市场行为使中国认识到提升自主调控能力的重要性。此后,中国在粮食储备和战略布局上逐步完善体系,以应对全球市场的波动。

在此背景下,中国积极寻求第三方大豆供应来源,包括推动南美国家在港口、运输及农业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与建设。这种合作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为中国建立了更加稳定的进口渠道。今年南美地区气候良好,巴西大豆产量充足,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

另一方面,美国大豆产业并未因此陷入长期困境。约有10%左右的农户使用期货工具对冲价格风险,约八到九成生产商则通过农业保险保障收益。由于期货市场的杠杆较高、风险较大,多数农户更倾向于稳妥的方式,并享受联邦层面的政策支持。保险公司则利用期货市场的空头头寸来进行风险管理。

总体来看,中国通过长期储备、供应链多元化以及金融风险管理手段,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中增强了稳定性与抗风险能力。美国农业则凭借成熟的金融体系与保险机制维持了生产韧性。未来,中美在农产品领域的竞争与合作仍将并存,而大豆贸易正是这一全球化博弈的缩影。

免责声明:GO Markets 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 GO Markets 的观点或立场。

联系方式:

墨尔本 03 8658 0603

悉尼    02 9188 0418

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

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

Related Articles

Recent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