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资讯及洞察
%20(1).jpg)
本来今天想聊聊澳洲央行副行长最近公开谈到的有关澳洲有可能陷入经济低速增长的怪圈的问题,但是想想过去几篇文章都是说澳洲的,自己都觉得有点过于多了。但是很多内容不是我不想说,说国内经济情况,就怕你懂的,说欧美呢,估计大家也没啥兴趣看,说数字货币,也容易被黄标,导致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那想来想去,最近看似比较大的事件就是美国国会关于预算用完,政府停摆的讨论的。
我们都知道,几乎每年来那么一次的停摆,今年又来了。这次停摆的时间再次打破历史记录,到上周末为止,已经超过38天了。没钱发工资、预算批不下来、议会还在吵。看着熟悉吧?因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过去10年,美国政府停摆过4次,每次都是在最后一刻“凑合”过关。从奥巴马到拜登,再到现在的老川,都一样。
有人说这就是美国政治的一部分,可在投资眼里,这更像是一种系统性疲态——就是那个世界最强信用体的裂缝,越来越多了。而且每次的解决方案都是很不要脸的继续提高债务上限,换句话说就是多印一点美元。
BUT, 就算再无赖,也得按照自己定的规矩来:
美国财政部的数字摆在那儿:
截至2025年10月底,美国的联邦总债务已经突破34.9万亿美元,还在以每秒钟大约4万美元的速度增加。光是2024财年,财政赤字就超过1.7万亿美元。而且更离谱的是,光“还利息”这一项,2025年预计就要花掉1.1万亿美元。什么意思?
就是美国政府借的钱,不是用来搞建设、科研或就业,而是越来越多地在还旧账的利息。这像不像信用卡欠多了,每月只够还最低额?加入一艘航母需要1000亿美元造价(不包括后期维护保养),那每年美国国债需要支付的利息就等于10艘航母的造价。
再看点细的。现在美国政府每收进1块钱税,大概要花掉1块三。财政支出和收入差了三成,完全靠举债撑着。以前大家信美国债是“无风险收益”,现在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开始犹豫了。这么每年收100花130,总不是个办法啊,这要是某一天出现点啥问题,是不是之前发美债的都有可能不算了?
那我们老百姓这么想,自然其他国家也会担忧。所以到2024年底,日本和中国这两大美国国债持有人,都在减持美债。日本在过去一年里减少了大概500亿美元持仓,中国更是创下了十年新低,只剩不到7700亿美元。
什么意思?全球主要买家在撤退。买这个美元纸币,太没有安全感了。买了也不是自己的,说查封就查封,说不能用就不能用。这算什么?当甲方还要这么受气。
讲真,这种对美元信用体系开始怀疑的局面在历史上是第一次。美国长期靠发债维持政府运转、靠美元霸权转嫁通胀。可现在,财政失衡、政治对抗、地缘风险……都在削弱那个“美元信仰”。
你想啊,美元强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是航母和F22,哦不对,说错,重来啊,美元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是信任。
大家相信美国政府永远能还钱、永远有能力印钱、永远不会倒。可现在连他们自己内部都吵得不可开交,国会关门、债务上限拉扯、甚至连总统都公开说“预算快撑不住”。美元的信任体系开始打折。
这时候你就得想:如果世界对美元信心动摇,那资金往哪跑?
答案其实很简单——黄金。(其实数字货币也起到了部分作用,但是因为过于分散,种类太多,导致资金无法集中)
别看黄金没利息、也不分红,但它有个谁都替代不了的特性:它不是谁欠谁的债。
你拿着美债,信的是美国政府的信用;你拿着黄金,信的是全人类几千年的共识。几千年前的埃及法老都爱这个,肯定没错。
最近几个月黄金的表现也印证了这点。
2024年年底,国际金价突破每盎司2400美元的新高,到了2025年10月,又一次冲上2500美元附近。你说这只是地缘政治?那只是表面。深层原因,是全球在寻找美元之外的安全锚。
咱看印度、土耳其、俄罗斯这些国家央行,去年都在疯狂买金。根据世界黄金协会的数据,2024年各国央行净增持黄金超1000吨,创下历史第二高。
这说明:连各国政府都不太敢再押宝美元。我的看法很简单:
黄金这波不是短线冲动,而是长期趋势在切换。
美元几十年的霸权红利,靠的是全球信任。可当信任开始松动,这个故事的主角可能要换了。除非美国再次把老二老三整服气了,之后各位小弟就会再次对大哥的地位不会质疑了。作为群众,咱们其实不希望看到这一天到来,不论结局谁赢,期间的不可控因素太多,一旦一个不小心,咱们就要见证咱们现代人类最后的辉煌了。
最后,我不建议大家一股脑地“梭哈黄金”,但起码你得让自己有点配置。就像以前老人说的——“仓里没点金,心里没底气。”
那具体咋搞?
你可以分几种方式:
1. 实物金:最笨但最踏实。买金币、金条,放保险箱。但是每次买卖差价几乎等于价格的10%,交易成本极高。
2. 纸黄金/ETF:操作灵活,适合不想拿实物的人。缺点是,手里没有那个沉甸甸的金子,总感觉只是个数字而已。
3. 黄金矿业股:风险高、弹性大,适合激进投资者。这个就看人品了,如果运气好,5倍10倍不是梦,当然,更大的机率是,没挖到,宝马变单车。
从长远来看,我个人倾向于使用自己资金10-30%购买ETF作为“稳健基础”。这不是投机,而是保险。你不指望它天天涨,但万一美元系统出事,它能救你一命。
再说一句现实点的。
现在美国债务增长速度远高于GDP增长。也就是说,他们靠印钱维持系统平衡。通胀虽然被压了一点,但核心通胀还在3%左右,远高于美联储2%的目标。
这意味着:美联储降息空间有限,财政却还要继续借钱。
那结果?
货币越来越多,信用越来越稀。
黄金,就是对冲这种“信用通胀”的最好工具。
有人问:“那美元真的会崩吗?”
麦哥的回答是:不会马上崩,但它会慢慢失去神圣光环。这不,11艘航母还是很厉害的。
历史上没有哪个超级货币能永远称王。英镑用了100多年从巅峰掉下来,美元可能也会经历同样过程。如果大家学过历史应该可以知道,黄金在1971年美元脱钩后,从每盎司35美元涨到现在的2500美元。它没变,是货币的实际价值在变。
所以,简单总结:
美国政府停摆也许能暂时拖过去,债务上限也许能再抬一点,但信任这种东西,一旦开始透支,就很难补回来。你不能指望一个连工资都快发不出的政府,永远当世界的“信用中心”。美元可能还会强一阵子,但我认为黄金这波超级大牛市,才刚刚开始。
各位读者,我不是劝你买金发财,而是提醒你:这个世界的信用体系,正在慢慢换轨。
写完以后,赶紧用上网乘着黑五买一堆没用的垃圾。虽然咱们知道黄金美丽,价格长虹,但是咱日常生活,还是纸币方便啊。
生活还得过,但是咱们脑子不能糊涂。对吧?
免责声明:GO Markets 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 GO Markets 的观点或立场。
联系方式:
墨尔本 03 8658 0603
悉尼 02 9188 0418
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
作者:
Mike Huang | GO Markets 销售总监


热门话题咱们澳洲生活的华人,久了都知道,澳洲的治安没那么好。尤其是住在House的朋友,几年前我一个朋友家里被偷了,银行卡都被拿走了,然后马上报警。结果警察录完笔录之后就让他在家等着。然后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偷东西的人在一个加油站用了银行卡加油,我朋友收到刷卡记录马上开车追过去,到达目的地之后马上联系警察。澳洲警察来了之后,说他们没办法调取加油站的监控,并且不允许我朋友再为这件事情私自行动。然后,就没有然后嘞,从此再没有来自警察的任何消息。今年2月,悉尼的一个shopping center遭遇洗劫,包括干洗店、奶茶店等。今年5月,墨尔本发生入室公寓抢劫。6月,火锅店大门被砸开,遭遇洗劫。7月,墨尔本Brighton多辆汽车被砸抢。除此之前,还发生过奢侈品店、苹果店被抢事件。最近12个月,维州警方公布了犯罪数据,当地抢劫案同比上升8.7%,住宅入室盗窃增加了30%,车辆盗窃增加了17.9%,刑事案件增加了5.6%。其中华人中招比例不低,70%被盗的家庭都没锁门。夜不闭户的澳洲生活不再安全了。

新南威尔士更惨,6月份零售店盗窃案同比增加47.5%。连锁店Foodstuffs 的报告显示320家门店犯罪率同比上升了59%。总结来说,澳洲因盗窃犯罪导致的损失超过数十亿美元,约100亿澳币。目前超市盗窃案数量急剧攀升,Coles和Woolworth里面经常看到大家拿了辣椒却选择按照香蕉价格支付。其中受到盗窃影响最大的,是Coles集团,Coles股价财报后大跌,因为超市业务成本增加了9.7%,下半年毛利润下降了3亿澳币,主要原因是盗窃激增。来自水果蔬菜的损失增加了20%。除此之外,Target公布,因为盗窃,年度毛利润损失5亿美元。沃尔玛也面临类似问题,美国全境超市类盗窃导致的损失预计达到1000亿美金每年。根据Coles安全部门调查,当下受到生活所迫的澳洲人比较喜欢把蔬菜水果揣兜里带走。而有团伙的组织则是拿走了价格更高的保健品等。Coles目前增加了摄像头,智能门检测等设备。未来更高级的功能,比如面部识别软件,屋顶传感器等设备相信也会普及到各大零售店铺。

对于零售商来说,除了基本的消费降级,还要面对来自“0”元购的威胁。一次“0”元购,需要10次正常销售才能弥补亏损。有零售代表商说的很卑微:有人把一辆手推车装满,然后若无其事的就推走了。然后就没然后了。让我们看看可怜的Coles集团股价,公布财报后从18掉到了15附近。如果未来澳洲人民生活依旧困难,那么只能说Coles的蔬菜还会继续涨价,毕竟被偷走的货物,成本还是要从其他商品上赚回来,与其股东承受亏损给管理团队带来压力,还不如转嫁给消费者。我们除了面对通胀压力,收入相对降低,还要给偷盗者们买单,好难。

对于安全相关的股票,有三家美国上市公司可以关注:Zscaler、Fortinet、Cisco

Cisco

Fortinet

Zscaler免责声明:GO Markets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GO Markets的观点或立场。联系方式:墨尔本 03 8658 0603悉尼 02 9188 0418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作者:Jacky Wang | GO Markets 亚洲投研部主管


热门话题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女人。每一家成功上市的医美公司,背后都有一群优秀的女人。资本市场不缺故事,故事离不开女人,一群女人,就会有一堆讲不完的故事。全球医美市场,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在消费降级、全民躺平的时代异军突起。

一向讲究自然风的澳洲华人圈,疫情过后也在扎堆开美容院,是否会出现当年奶茶店的情况?即任何实体店服务的都是区域性人群,需求相对稳定,一旦供给超过需求,经济学中,进入的厂家多了,为了获客商品价格回落,最终美容院的利润空间会趋近于完全竞争市场,即无法获得超额利润。当然,和奶茶店以及餐厅一样,超额利润将来自好的位置和好的医生。所以,开美容院的老板们要有自己的资源,客源和技术,如果觉得这个行业赚钱要挤进来,我觉得独资要慎重,可以考虑合资。想要参与医美市场,但又不想承担更高的风险,却看好医美长期的发展,那么咱们就做投资者,投给那些大团队,大机构,就是上市公司。让这个行业拥有最多资本,最优秀技术的一群人,替我们去在这个行业掘金,我们要有当老板的觉悟,哪怕只有100股。所以,今天还是带大家了解一下医美行业的资本市场。毕竟,10倍的利润增长,是可以造就百倍股价增长。如果加上杠杆,赢了豪宅全款,输了也就少买一个包。当然,大家还是要理性投资。L’Oréal的CEO前几天接受采访说,美容市场将在2023年,达到4000亿欧元的规模,6600万澳币的市场。(广告:目前EURAUD可以在GO Markets自由交易,交叉盘点差低至5,AUDUSD点差低至0)欧莱雅公司也不错,每年花10亿欧元投资在科研上,带动这家114年历史的企业继续前行。要不要买点欧莱雅股票?那么医美是干嘛的?就是动手术和不动手术,分为重医美和轻医美。华人开的店基本都是轻医美。轻医美分为注射类,包括玻尿酸,肉毒素,胶原蛋白等;其次是光电类,包括热玛吉,超声刀,光子嫩肤等;然后是刷酸小气泡等。轻医美的增速远远快于重医美,因为动刀动枪的,还是挺疼的,现在的宝宝们能不疼就不疼。过去5年,轻医美复合增长率25%,重医美为11.5%。那么股票怎么买?上游,去找药品厂商和光电设备厂商。大家去做医美的时候,顺带问问,你家用的什么设备,多少钱。你要是问出来的一个设备,没听过名字,上网查,查都查不到,结果跟你收费5000刀,那真是刀刀扎心呀老妹。或者你一查,中国制造,阿里巴巴进口价2万刀,给你扎四针,那真是谢谢你,完成了资本家的一次性回本。

中游投什么?投医美机构,上市的。没上市的,也没错。看看悉尼墨尔本的火锅市场就知道了,海底捞还是海底捞,你大爷还是你大爷,破产的永远是民营小品牌。为什么美容行业发展越来越快?因为社交变得发达了,网络放大了美的附加价值,即增加了流量。最后是核心,回归自我,专注自己的情绪价值,毕竟我通过外界的努力,变得更好看了。获得了更多关注,更多的资源,形成了一种正向循环。医美市场里,受众群体是家庭收入在25万澳币以上的居多,中国基本平均家庭收入50万以上。年消费基本平均在3万澳币左右。和澳洲贷款broker类似的感觉,只要你服务好,你赚的是3万*30年的钱。一个客户可以贡献100万澳币。当然了,理想总是要有的。医美公司究竟赚不赚钱呢?其实从财报中可以看到,医美50%的费用都贡献给了营销渠道。平均获客成本为1000-3000澳币。竞争也会逐渐激烈,赚钱效应会导致资本持续流入,成本继续上升。当然,在长周期的时间里,美是不变的话题。究竟是投身一家医美店,还是投一家上市公司,逻辑和自己开火锅店,还是买海底捞股票是一样的。没有说哪个更好更坏,只能说哪个更适合你的投资决定。以下是一些相关的上市公司:上海复星医药(600196.SH,2196.HK)股价趋近前期底部

香港医疗集团(2138):香港最大的医疗美容服务提供商,主要从事整形手术、微整形手术及医生操作的能量仪治疗。卓嘎控股(8358):公司提供专业护肤课程及高品质护肤产品,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为前TVB著名女星黎姿。昊海生物(6826):整形及伤口护理是四大产品线之一。Sisram med(1696):以色列能源医疗美容设备供应商巨头,香港联交所第一家以色列上市公司,上海复星医药(600196.SH,2196.HK)第一家子公司,以无创微创为主侵入式医学美容产品。利丰控股(1125):自有品牌“雅普利德”进军医疗美容,首家“雅普利德”医疗诊所北京旗舰店于2018年6月正式开业。艾尔建(AGN):全球医学美容领导者,研发、制造和销售医学美容产品的跨国公司,包括肉毒杆菌毒素、丰胸美容产品、飞盘干预产品和其他制药行业。2017年收购上市公司ZELTIQ Aesthetics(ZLTQ),研发及销售非侵入式减脂(减肥)产品,采用专利控温技术选择性减少顽固脂肪隆起,不同于传统吸脂术,不需要手术、注射、麻醉等侵入性手段,并且不影响饮食和运动。Installation Labs Holdings (ESTA):一家全球高科技医疗设备和美容公司,致力于设计、开发、制造和营销创新产品组合,包括先进的硅胶填充乳房和健身植入物。Evolus(EOLS):医疗美容公司,主要市场是自付费医疗。主要候选产品是900 kDa肉毒毒素A复合物的注射制剂。Restoration Robotics(HAIR):毛发移植医疗设备公司,拥有全球唯一的机器人毛发修复系统。Sienna Biopharmaceuticals (SNNA):专注于将生物技术创新引入医学皮肤科和美容领域,为医学皮肤科和美容市场开发和商业化外部产品,例如牛皮癣相关抑制剂。Cutera (CUTR):激光美容设备供应商,用于治疗:色素性病变、皮肤再生和表面修复、纹身去除等。Sientra(SIEN):一家专门提供隆胸和乳房重建产品的医疗美容公司,其隆胸技术得到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认可和批准。Revance Therapeutics(RVNC):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专业制药公司,专注于新型A型肉毒毒素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包括消除鱼尾纹、眉纹等。免责声明:GO Markets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GO Markets的观点或立场。联系方式:墨尔本 03 8658 0603悉尼 02 9188 0418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作者:Jacky Wang | GO Markets 亚洲投研部主管

In this climate of phishing and scam websites and messages, we’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remind our clients of the official GO Markets websites. Scammers at times will register similar domains, with minor spelling differences, and copy our website design in an attempt to deceive visitors. These copies can sometimes be very convincing.
GO Markets' genuine websites are www.gomarkets.com, www.gomarkets.eu and www.gomarkets.ltd If in any doubt about a website, simply visit www.gomarkets.com directly. GO Markets is also on a number of Social Media platforms; Facebook, Instagram, LinkedIn, Twitter, WeChat and YouTube. When following links from Social Media pages, please ensure you are directed to one of the legitimate websites above, as scammers may also set up fake Social Media profiles in an attempt to direct users to false websites.
As always, if you have any concerns, please reach out to our Customer Support team or your Account Manager directly.


热门话题最近,油价一直在不断上涨,扰乱了美国应对通胀问题的计划。同时,欧佩克,尤其是沙特和俄罗斯的合作也使美国逐渐失去了对原油市场的控制权。在拜登政府的任期内,美国大幅减少了战略原油储备,这引发了一些共和党人的批评。因此,在即将到来的选举年里,拜登政府可能会小心谨慎,但供应缺口可能不会等待政府的调整。过去两年,高盛作为华尔街最大的能源推手,准确预测了2022年油价的历史性飙升,但今年油价大幅下跌,导致其明星分析师兼首席大宗商品策略师Jeff Currie辞职。然而,油价自年中以来反弹了30%,而摩根大通近期悄然接管了能源市场的领导地位。

摩根大通的能源分析师Christyan Malek在报告中表示,他们的“超级周期”系列报告再次强势回归。鉴于石油行业的投资逐渐减少,绿色能源单独难以满足全球能源需求,Malek预测中期油价可能会升至每桶150美元,比当前布伦特原油价格高出60%。Malek指出,自6月以来油价上涨超过30%,但能源股票一直表现不佳。摩根大通看好全球能源市场,重申每桶80美元以上的长期目标油价。在“超级周期IV”报告中,他们认为短期至中期油价可能会升至每桶150美元,长期保持在每桶80-100美元。支持油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包括:1.更长期高息率的前景减缓了资本流入新的供应;2.股权成本上升推动了布伦特原油的现金盈亏平衡点超过每桶75美元,因为公司向股东返还更多现金,从而提高了石油的边际成本;3.体制和政策导向压力推动了向绿色能源的过渡,并引发了对需求见顶的担忧。总之,这是一个在更长期内高油价前景下的能源宏观展望,因为该行业难以证明在2030年之后大规模投资的合理性。摩根大通预测,到2025年,全球石油市场将出现每日110万桶的供需缺口,到2030年,这个缺口将扩大到每日710万桶。这种巨大的短缺将需要油价大幅上涨。那么,全球能源股市还有增长空间吗?摩根大通提到,全球石油市场已从需求驱动的风险转变为供应驱动的风险,即风险从需求端转向供应端。分析显示,满足石油市场供需缺口只能依赖沙特的未利用产能,这将使他们能够在2025-2030年期间满足创纪录的约55%的边际需求增长。相比之下,2005-2018年期间的平均增长仅为18%。OPEC增加产量并用尽其未利用产能(约420-430万桶/日,沙特320万桶/日)可能会导致大约每桶20美元的供应风险溢价。此外,公司的现金收益不仅支持长期每桶80美元以上的油价,而且表明大型能源公司支付资本支出、股利、债务和现金回报所需的油价持续上升。

Malek将全球能源股的评级提升至“增持”,主要原因包括:1.更积极的宏观前景(他们更喜欢石油而不是天然气,因为前者具有结构性利好特征和OPEC减产导致的较低波动性);2.企业的现金实际收支平衡(与远期相比),这意味着2024年的自由现金流收益率约为12%,如果油价达到每桶100美元,自由现金流收益率将升至约15%;3.每股收益(EPS)的上行风险。按照市场预期,2024年的油价高于约10%。此外,这些公司的现金回报率大于30%,支撑了相对于市场的有吸引力估值;4.如果全球库存继续下降,油价上涨到一定程度,OPEC可能在未来12个月增加产量。从历史经验来看,这对能源股有利,因为它通常意味着基本面(需求)正在改善。能源股往往在产量增加时与油价出现正向脱钩。尽管自从沙特在6月启动100万桶/日的减产计划以来,油价上涨了30%,但股票只上涨了约10%,也就是说它们出现了负向脱钩。尽管对油价持乐观态度,Malek仍向基本面投资者发出了一个安全预警。尽管认为该行业处于结构性牛市,油价应该正常化走高,但预计油价和能源股票将在更宽的价格范围内交易,而较高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可能会加剧油价的波动性。未来几年,建立方向性多头头寸的投资者可能需要通过绝对价格修正来在综合能源市场中寻找方向,尤其是对于具有较高石油贝塔系数的股票。在供需基本面仍然紧张的情况下,能源板块应该能够跑赢股市大盘。此外,由于股票估值面临着“更长期高息”带来的风险,当整体股市下跌时,能源行业通常表现优于大盘,因为该行业可作为宏观对冲通胀、利率和地缘政治风险的工具。摩根大通认为全球经济能够承受三位数的名义油价,因为按实际价格计算,油价仍低于2008年和2011年的峰值,也低于“需求破坏区”(即石油在全球GDP中的比重大于5%,而目前仅约为2.5%)。针对电动汽车兴起对化石燃料的威胁引发的石油需求见顶问题,摩根大通则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在投资期限内,即到2030年,他们认为石油需求不会见顶,因为需要大量燃料来弥补全球能源赤字。由于供应链、基础设施和关键材料的瓶颈,清洁能源系统在未来十年内还无法足够成熟,捕获技术也不够完善,也无法向终端用户提供足够的“清洁”电力。因此,这对传统燃料施加了更大的压力,以填补缺口并满足新兴市场带动的不断增长的需求。Malek警告称,如果不增加石油和天然气的资本支出,全球将继续面临能源短缺,并可能在未来十年内多次发生石油主导的能源危机,可能比去年欧洲发生的天然气危机严重得多。免责声明:GO Markets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GO Markets的观点或立场。联系方式:墨尔本 03 8658 0603悉尼 02 9188 0418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作者:Xavier Zhang | GO Markets 高级分析师


In the lead-up to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ECB) interest rate decision this week, the market has seen significant turmoil. Firstly from the Silicon Valley Bank (SVB) failure, followed by the news that Credit Suisse’s largest financial backer is unlikely to provide further financial support. This led to Credit Suisse stock plunging by more than 28% and taking with it, the Eurozone bond yields and the Euro.
President Lagarde from the ECB had been signaling to the market, on multiple occasions, since the previous meeting that the ECB will hike rates by 50bps at the March meeting. However, with the current uncertainty especially with the banking failures seen in the US, the market has begun pricing in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ECB hikes rates with more caution by deciding on 35bps rather than 50bps at the March meeting. This has led the EURUSD to reverse all recent gains, turning down from the 1.0750 price level to trade along the key support level of 1.0540.
If the ECB releases a decision to hike rates by less than 50bps, this would be a major red flag to the market and also indicate a slowdown in its path of monetary policy tightening, which could see the EURUSD continue with the current downward momentum. If the price breaks below the current support level and the interim price level of 1.0440, the EURUSD could see significant moves downside, supported by the cross-over of the MACD, with the next key support level at 1.0220, which was the previous swing low in November 2022. Alternatively, if the ECB maintains its previous stance and decides to hike rates by 50bps at this meeting, the EURUSD could see brief relief.
However, it would be unlikely that the price would reverse significantly, with the current market uncertainties likely to maintain the downward pressures and the 1.08 resistance level likely to hold firm.


Walgreens Boots Alliance Inc. (NASDAQ: WBA) announced the latest financial results before the market open in the US on Tuesday. The company beat both revenue and earnings per share (EPS) estimates. Walgreens reported revenue of $34.862 billion for the quarter ending February 28, 2023 (up by 3.3% year-over-year) vs. $33.528 billion expected.
EPS reported at $1.16 per share (down by 27.2% year-over-year) vs. $1.103 per share estimate. CEO commentary "WBA exited a solid second quarter with acceleration in February, adding to our confidence in driving strong growth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year. With the closing of VillageMD's acquisition of Summit Health, WBA is now one of the largest players in primary care, with best-in-class assets across the care continuum.
Both Walgreens and Boots are performing well by delivering compelling value to consumers, playing a critical role as community health destinations, and successfully navigating a challenging environment. We will continue to take bold actions to create sustainable long-term shareholder value," CEO of the company, Rosalind Brewer said in a press release. The stock was up by around 1% in pre-market trading following the latest results.
The stock is down by 11.83% year-to-date at $32.96 a share. Stock performance 1 month: -7.29% 3 months: -14.02% Year-to-date: -11.83% 1 year: -31.12% Walgreens Boots Alliance price targets Barclays: $43 Evercore ISI Group: $35 Loop Capital: $45 Morgan Stanley: $37 Truist Securities: $42 JP Morgan: $40 Credit Suisse: $41 Mizuho: $41 Cowen & Co.: $54 Deutsche Bank: $50 Walgreens Boots Alliance Inc. is the 605 th largest company in the world with a market cap of $28.41 billion. You can trade Walgreens Boots Alliance Inc. (NASDAQ: WBA) and many other stocks from the NYSE, NASDAQ, HKEX, ASX, LSE and DE with GO Markets as a Share CFD.
Sources: Walgreens Boots Alliance Inc., TradingView, MarketWatch, MetaTrader 5, Benzinga, CompaniesMarket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