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资讯及洞察
.jpg)
摘要
IEA 最新月报显示,全球石油需求增速放缓但仍具韧性。尽管库存持续回升,但 OECD 库存整体仍低于五年均值,市场对供应中断高度敏感。OPEC、IEA、EIA 均上调非 OPEC 供应,未来可能出现“松中带紧”的供需结构。原油价格在供应宽松预期与地缘扰动之间反复震荡,波动率下降但敏感度上升。油市表现也可能通过风险偏好外溢至能源板块、商品货币及相关市场。
一、全球原油供需前景:IEA 月报核心要点
国际能源署(IEA)最新原油月报显示,全球石油需求虽较去年降温,但整体依旧保持韧性 [1]。先进经济体消费表现好于预期,有效抵消部分新兴市场的疲弱需求。IEA 预计 2025–2026 年全球石油需求将保持温和增长。然而在供应方面,如果 OPEC+ 维持当前产量政策且需求不出现明显下滑,全球石油市场未来数个季度可能重新进入“边际紧平衡”状态。IEA 同时指出,高油价、全球经济放缓、电动车渗透等因素正在逐步压制需求增速,使油市呈现出“短期紧平衡、长期温和宽松”的结构。
二、多机构观点对比:OPEC、EIA 与 OECD 数据
三大机构对于未来市场平衡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源于对非 OPEC+ 供应增长和需求韧性的不同假设。总体来看,市场普遍认同未来供应将更加充裕,但对于过剩的规模和时间点存在分歧。

图 3:三大机构对 2025-2026 年需求与供应增长的预测对比,显示供应增长普遍超过需求增长,预示市场将进入供应过剩周期。
OPEC 的观点相对乐观。OPEC 预计 2025 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增长约 130 万桶/日,2026 年略高至 140 万桶/日 [2]。与此同时,OPEC 在最新报告中连续上调非 OPEC 供给预期,并首次将 2026 年市场从“短缺”调整为“小幅过剩”,反映其判断未来供应增长可能快于需求。
EIA 的判断更偏向供应充裕。EIA 上调了美国页岩油产量预测,指出 2025 年美国原油产量将创历史新高。同时,全球供应预期被上调至日均 1.06 亿桶,高于全球消费的 1.041 亿桶,意味着未来库存可能持续累积 [3]。EIA 预期 2025–2026 年库存增加将对油价形成中期压力。
OECD 库存虽然持续回升,但仍低于五年均值。IEA 数据显示,今年全球观测库存前八个月净增约 2 亿桶,但 OECD 商业库存仍比五年均值低约 6700 万桶。整体来看,库存虽然恢复,但仍处历史偏低区间,使油市对供应中断的敏感度依旧很高。

图 1:OECD 商业原油库存近 5 年对比最新水平,显示库存虽有回升但仍低于五年均值。
三、原油价格走势:WTI 与 Brent 如何消化预期
2023 年下半年,布伦特因供应紧张和地缘冲突预期一度突破每桶 90 美元。然而进入 2024–2025 年,随着供应回升和库存恢复,油价整体震荡下移。近期价格承压主要来自供应过剩预期强化以及美国库存意外上升。

图 2:WTI 与 Brent 价格从 2025 年初的高位回落,近期在 60–70 美元区间震荡。
尽管地缘事件偶尔推升价格,但反弹难以持续,因为供应宽松的结构性预期迅速重新主导市场。WTI 与 Brent 的期限结构一度出现小幅 Contango,显示短期供应充裕压制近端价格,而远月因长期需求预期而保持相对坚挺。整体来看,油市呈现低波动、弱趋势但对消息高度敏感的特征。
四、驱动油市的关键变量:地缘政治与供应端不确定性
运输通道风险仍是油市最大的潜在冲击点之一。全球三分之一海运原油经过霍尔木兹海峡,一旦受阻便可能引发油价剧烈波动。衍生品定价显示断供概率虽低,但属于典型的“低概率、高冲击”事件。
OPEC+ 的政策滞后性也带来结构性波动。减产会压低库存、推高价格,但高油价又刺激非 OPEC 增产,使市场重新宽松。美国页岩油增速放缓进一步加剧供应端的不确定性,削弱其作为“摇摆产能”的角色。此外,俄罗斯、伊朗等国因制裁和冲突导致出口波动,更加剧油市敏感性。
五、油市变化的外溢影响
能源板块通常与油价同方向变动,但反应速度较油价更平缓。油价对风险偏好的溢出效应也容易影响澳元等商品货币。大宗商品价格上行往往提升商品出口国的贸易条件与风险情绪,而价格下跌则可能压制相关货币表现。
六、原油市场风险提示
- 数据发布风险: EIA 每周库存、IEA 与 OPEC 月报可能导致短线波动。
- 地缘政治风险: 产油区冲突、海运通道中断、制裁变化均可能影响供需平衡。
- 宏观风险: 利率政策、美元走势及全球经济增速变化都可能改变需求前景。
结语
IEA 最新展望显示,全球油市进入“边际紧平衡”阶段:库存修复但仍偏低,供应端不确定性大于需求端。在这种结构性环境下,油市会对政策、地缘事件与供给变化表现出高度敏感。理解供需框架、关注库存趋势与识别关键风险,将是未来判断油市走向的关键。
参考资料
[1] IEA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2025, October). Oil Market Report - October 2025. https://www.iea.org/reports/oil-market-report-october-2025
[2] OPEC (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2025, November). Monthly Oil Market Report. https://publications.opec.org/momr
[3] EIA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2025, November). Short-Term Energy Outlook. https://www.eia.gov/outlooks/steo/


热门话题
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宴宾客,眼看它楼塌了。就像新闻铺天盖地报道的那样,随着特斯拉股价2022年70%的暴跌,在刚刚过去的圣诞月欧洲大亨、LVMH董事长阿尔诺(Bernard Arnault)以1706亿美元的身价取代马斯克成为新世界首富。

为什么皮包商也可以成为世界首富?要知道不单单是造火箭才能成功啊!其实阿尔诺长期接近世界首富的位置,但其财富却没有像美国科技公司富豪的财富那样在狂飙突进的年代里呈现指数级增长,而是正如其人一样沉稳低调。但当在科技公司受到加息打击之际,阿尔诺的商业帝国却经受住了考验。LVMH全称叫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集团,旗下汇集七十多个世界知名品牌,业务遍及5大商业领域,包括有路易威登(LV)、迪奥、纪梵希、芬迪、轩尼诗以及蒂芙尼。其中赫赫有名的路易威登(LV)经营产品包括手提包,旅行用品,小型皮具,配饰,高级珠宝及个性化订制服务等。LV有着百年的发展历史,最初只生产箱包,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品牌与Moet Hennessy合并,组成全球最大规模及最成功的奢侈品集团。合并后的路易威登转身成为全面性的时装品牌,男女成衣及鞋履、配饰及珠宝部门相继成立。

LVMH作为目前全球最大和最有价值的奢侈品牌集团,相比其他奢侈品集团,LVMH集团的市值3520亿欧元是其最大竞争对手开云集团的5倍多,开云集团拥有古驰、麦昆、圣罗兰等品牌。现在可以回答前面的问题了,皮包商也可以成为首富,答案是阿尔诺的大部分财富也是来自其占有48%股份的LVMH集团。现在我们来看下LVMH的股价周线图。

LVMH目前股价在702欧元,已经远远超出2020年3月低迷时期的280欧元。刚刚过去一年的最低回撤也未超过530欧元,形态上有呈圆弧底走势,当前多头运行稳健,很快在逼近历史前高757的节奏。即使短线行情有变,只要价格不下破枢轴点657左右,笔者的偏见是继续保持看多。长期看,LVMH在2023年是会像过去一年一样横盘整理,还是会再创前高帮助首富更上一层楼?除了技术面看法,我们可以看下基本面在新的一年有没有相关利好!从历史上看,中国游客一直是奢侈品人均消费最高的国家。中国买家通常在欧洲购买大部分奢侈品,在那里他们可以使用欧洲的退税来免税购物。在LVMH里,由中国驱动的亚洲市场一直增长强劲,营收增长率均超过其他国家份额,是集团增速最为迅猛的市场。根据贝恩咨询公司(Bain & Company)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约占全球总销售额的40%。

无独有偶,中国在新的一年开始重启境外旅游。消费力在压抑了漫长的三年后,旅游需求已经达到了史诗般的比例。根据中国最大的在线旅行社Trip.com的数据,在宣布取消隔离要求的第二天,出境航班预订量飙升了令人难以置信的254%。这不仅是中国游客和航空公司的好消息,也是海外零售商的好消息,尤其是奢侈品零售商。中国人历来是世界上出国旅游的最大消费国,2018年的支出超过2770亿美元。到2021年,这一总额下降到1050亿美元,所以我相信2023年零售商们将铺红地毯庆祝,奢侈品零售商将再次高兴地看到中国游客的回归。反向来看,根据下图一组数据,在与中国业务往来最多的25家欧洲上市公司中,有9家可以被归为奢侈品制造商。总部位于瑞士的历峰集团(CFRUY)拥有卡地亚、皮亚杰等奢侈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敞口最大,27.6%的收入来自中国。而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LVMH)其风险敞口相对较低,仅占收入的6.8%。即使将来因为其他原因导致这一块收入的不确定,也不会特别影响集团的长期稳健发展。

免责声明:GO Markets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GO Markets的观点或立场。联系方式:墨尔本 03 8658 0603悉尼 02 9188 0418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作者:Jack Lin | GO Markets 新锐分析师


热门话题
新年假期刚刚结束,大家是否有去电影院一睹今年最受瞩目的电影之一阿凡达2:水之道。目前阿凡达的票房已经超过了14亿,但是导演卡梅隆表示阿凡达2的票房需要达到历史第三或者第四才能实现盈利。这也就意味着其票房需要达到至少20亿才有可能盈利,迪士尼距离回本还有一段距离。这部让观众等待了13年的阿凡达2可能无法重现第一部的辉煌,这似乎也隐隐暗示了迪士尼的命运。

迪士尼在2022年年底也经历了一个重大的变革,迪士尼董事会辞退了CEO Bob Chapek,召回了曾执掌迪士尼15年的前CEO Robert Iger。可以说如今的迪士尼是Robert Iger一手打造的,在其任职期间,迪士尼在2006年收购了皮克斯,在2009年又收购了漫威,开启了新的超级英雄宇宙。后又在2012年收购了卢卡斯影业,将星球大战和夺宝奇兵等IP拿下;随后在2018年以7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21世纪福克斯,又给迪士尼的IP库纳入了死侍,阿凡达和辛普森一家等。在2019年,Iger任期的最后一年,迪士尼开启了Disney+进军流媒体,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实现了超1亿订阅,这是Netflix用了10年时间才达到的。Iger在任期间,迪士尼的股价增长了近485%。反观前CEO Chapek的管理期间,仅从2020年到2022年,迪士尼的股价就下跌了约28%,去年更是下跌了近50%。当然,Bob在任期间面对的是突如其来的疫情和紧随其后的通胀加息,但是股价的大幅下跌和盈利水平极具恶化让股东们无法接受,低于市场预期的2022年Q4财报最终送走了Chapek。Robert的回归给市场了一剂强心针,但是短暂的上涨后迪士尼的股价又继续下跌。那么,Iger是否能如董事会所期待的一样带领迪士尼绝地反击呢?

迪士尼目前的情况与之前已经截然不同。首先,迪士尼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是盈利。迪士尼的业务主要分为两个板块,一个是线下的乐园和产品周边,随着疫情的恢复,从最新的财报可以看到,该板块的盈利大幅增长;但是线上板块的盈利较去年同期下降了91%,特别是其中的流媒体板块盈利同比下降超100%,拖累了整体利润。Iger的首要任务就是探索出如何让用户愿意持续付费的流媒体服务。Iger也表示重新审视迪士尼的成本结构将是他工作的重点。在整体经济向好的时候,投资者关注订阅人数,有耐心等待流媒体的发展。而如今的经济环境下,投资者的眼光转向了利润表上的数字,是否创造了利润才是关键。

另外,Iger面临的第二大难题是修复迪士尼的形象。一方面,在Chapek任职期间,迪士尼面临了几次公关危机。其中,最受关注的无疑是由于黑寡妇在院线和流媒体同步上映,主演斯嘉丽将迪士尼告上法庭。还有,迪士尼在疫情解除后马上提高了乐园票价,都给迪士尼的老少皆宜的亲民形象蒙尘。另外,Chapek对于内容创作的忽视也破坏了迪士尼的内部文化。Iger上任后马上重组了媒体和发型部门,给予了内容创作部门独立性,稳定了民心。迪士尼的强大IP库以及其独特的线下和线上结合的业务结构都给予了其强大的支撑。Iger作为本世纪最伟大的企业家之一应该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但他本次的任期目前仅有两年,在两年中制定策略并且找到继任者时间紧迫。

迪士尼的股价目前仍在下跌趋势中,如果在80价格获得支撑,即疫情初期的低点,有小幅反弹的可能,但涨幅有限。长期来看迪士尼迟迟没有恢复派息,同时由于收购福克斯所产生的48亿债务还躺在其负债表上,加息后所增加的利息支出是否会继续蚕食其现金流量表而使迪士尼继续推迟派息还是个问题。另外, Iger结束两年任期后管理层的不确定性,让我对迪士尼能否恢复其股价辉煌抱有怀疑。免责声明:GO Markets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GO Markets的观点或立场。联系方式:墨尔本 03 8658 0603悉尼 02 9188 0418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作者:Jaden Wang | GO Markets 助理分析师


热门话题
特斯拉,目前全世界可能是最热门的公司,其创始人马斯克不但身兼数职,同时管理SpaceX, 无聊公司,特斯拉,和推特等多个跨行业和板块的龙头企业,不得不说,马斯克是一个比其他所有CEO更加能吸引公众眼球的超级网红。而他不仅仅在全世界拥有着比美国总统还要多的粉丝,更重要的是,他至今为止的成功,绝大部分是靠着其超越常人的努力和对未来事务的判断。我们说,人可以靠运气成功一次,但是不可能连续靠运气成功多次。早在20年前,2002年,EBay就以15亿美元收购PayPal。马斯克作为拥有11.7%股份的第一大股东获得了1亿多美元,成功的达到了其人生的第一个小目标。但是真正让他成为全球首富的,则是其几次就差一点要破产倒闭的电动车企业特斯拉。特斯拉真正股价起飞,其实就是在其上海超级工厂建成投产之后。而这个巨大的超级工厂从一片空地到建成一期投产,只用了仅仅10个月的时间。而且马斯克几乎没有花一分钱。当然,一分不花是明显夸张了,但是当时上海,合肥,北京和深圳同时都在抢特斯拉这个项目,各自开出的条件都简直是疯了:免费土地平整,免费土地租赁费用,当地政府负责当地人员招聘,并且大幅减免,有的甚至几年不收企业的税费,但是最终上海依靠着上汽集团以及成熟的汽车配套零件基地拿下了订单。同时中国的国有银行联合多家银行给这个项目支持,低息贷款,最终在10个月里投产。应该说,这个速度在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美国不可能,印度更不可能。之后的特斯拉德国工厂甚至还要造到一半停下来打官司,判了以后再继续造。

从上面的走势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特斯拉股价的起飞,就是在2019年底上海工厂完成之后。(图形显示价格是多次拆分后现在折算价格,按照当时价格在200美元以上)在上海超级工厂投产之前,特斯拉每个季度的财报都在亏损,而马斯克几乎每天都睡在美国工厂里,用帐篷搭额外生产线依然无法达到预计产能。每个月都在亏钱,要不断融资,那时很多分析师都预测特斯拉熬不过12个月就要破产。正是上海超级工厂的投产,让特斯拉在2020年上半年的财报中一局扭亏为盈,股价因此一飞冲天。之后马斯克更是依靠SpaceX的猎鹰火箭,把一辆特斯拉3送入太空而名噪一时。从此成为神话级人物,超越了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成为全世界科技领域拥有最多粉丝的企业家。好了,介绍完特斯拉发家史之后,我来回到现实中。过去半年,我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和同事都纷纷购买了特斯拉的3或者Y系列电动车,并且普遍给与正面评价。但是因为我一直没有亲自试驾过,所以耳听为虚,我不能没有对比就发言。作为爱车人士,我2001年来到澳洲之后前后一共自己买过10辆车,覆盖了日本美国德国从基础代步,到运动手动跑车的大部分车系,但是我从没有开过电动车,刚好明年我有换车打算,就在本周四下午去Chadstone 商场的特斯拉预约了3系和Y系列的试驾。为了彻底真实还原,我还特地叫上了家人和孩子,带上了儿童座椅,在停车场里换,差点没把我累死。其实在没有试驾之前的静态体验,已经让我对特斯拉最基础款的3系列刮目相看。作为拥有过雷克萨斯,奥迪和宝马等多款以内饰豪华或者科技著称的车,特斯拉进去之后的感觉仿佛就不是一个时代的汽车。在之后的实际驾驶体验中,更让我觉得很惊讶。不论是形式质感,底盘操控,加速推背,还是电脑科技,安全防护,作为一款7万澳元的车,特斯拉给与驾驶者的体验感在其他7万澳元的车型中我感觉是无法超越的。也许宝马奔驰也有自己的电动车,但是价格早已超过10万,甚至14万澳元,如果要这么比,就需要把特斯拉S系列拿出来溜溜了。所以作为爱车人士的我,不难想象为什么现在大街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特斯拉。虽然其价格依然会比更加热门的丰田佳美混动系列高1.5-2万澳元,依然有很多人会为了不同的价值体验和科技感而支付额外的差价。我没有试驾过宝马奔驰的电动车,但是毫无疑问,不论是特斯拉3还是Y,都让我非常感慨,用7万澳元这个价格以内的电动车,目前为止,特斯拉3应该没有对手了。那既然特斯拉3给我的体验这么好,为什么特斯拉的股价在过去12个月跌的却如此之惨?按照拆股后折算价格,特斯拉在2021年底曾经达到400美元一股的价格。而在本周最低的时候却只有104美元,这都不是对折了,是跌了75%了。

那为什么特斯拉卖的越来越多,股价却跌这么多?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就需要了解,特斯拉之前为什么上涨这么快?是特斯拉3好?对,但是不完全是。那是上海超级工厂帮忙?对,但不是最主要的。那什么因素是让特斯拉股价暴涨的?不是车,不是工厂,而是马斯克这个人。特斯拉的车和股价受欢迎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马斯克“是一个很酷的人”的印象。在马斯克收购推特之前,绝大部分的股民和投资者都把马斯克之前的成功无限放大,并且用各种包装,成功的把自己和自己能影响到的所有人都迷晕了。大家都愿意为其个人魅力和个人成功的故事来买单。简单来说,就是主角光环。但是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既然投资者可以因为马斯克的个人原因而不断追高特斯拉的股价,也同样可以因为马斯克的一系列昏招,让其失去主角光环而“粉转黑”。我非常同意马斯克希望控制舆论来继续为他其他企业增光添彩的战略布局。毕竟大部分民众都很容易被舆论引导。但是他在收购推特这件事,以及收购之后的一系列操作,光从市场和股价来看,就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投资者不认可,股东不认可。我们普通人无法知道马斯克这样的快刀斩乱麻能不能让推特在短时间重新恢复盈利能力(之前每天亏40万美金)但是这步棋,不论最后结果如何,都让马斯克和特斯拉的股东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当然了,马斯克手里还有世界最强的航空企业SpaceX公司,以及覆盖地球的4万颗星链互联网。这两个项目如果成功上市,分分钟就能让马斯克重新变成世界首富。但是特斯拉未来将会迎来更多车企进军电动车领域之后所推出的更多车型。而那些日本韩国车企包括比亚迪所推出的电动车将会给特斯拉带来巨大压力。特斯拉前期所积累的用户无法像苹果,谷歌或微信一样实现商业闭环。使得这些用户未来转移去其他车企电动车的成本太小。大家想想,你用惯了苹果手机,换一个有多难受,你现在可以离开微信,可以离开谷歌产品吗?几乎不可能。但是你可以离开特斯拉,换一个品牌。这就是差别。特斯拉如果可以留住客户,才能真正实现长期的垄断式盈利。说了这么多,我来总结几点:
- 特斯拉的车很不错,值得一试。和传统燃油车截然不同。竞争力超过宝马奔驰奥迪等传统豪华车品牌的电动车。
- 特斯拉的成功和暴跌都源自于对于马斯克的个人崇拜,和之后的失望。
- 特斯拉目前缺乏像苹果,谷歌或微信一样的客户粘性。
- 马斯克意识到了危机,已经在改,其手里还有“诗和远方”(SpaceX和星链)所以未来依然将会是全世界的焦点。
特斯拉股价已经跌了75%,未来可以抄底,还是再等等?我们将会在近期推出特斯拉股价报告,尽请关注。免责声明:GO Markets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GO Markets的观点或立场。联系方式:墨尔本 03 8658 0603悉尼 02 9188 0418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作者:Mike Huang | GO Markets 销售总监


热门话题
前一篇我们介绍了波浪理论的基本模型,其中的子浪(3浪、5浪、C浪)目标位测算结合了斐波那契扩展的用法,一般3浪为1浪的1、1.272、1.618倍等,5浪为1浪的1.618、2、2.618倍等,C浪为A浪的0.618、1、1.618倍等。本文将用特斯拉和澳美货币对的2个实例来验证下理论的有效性,并搭配MACD指标背离的信号,一起构建五浪模型的经典战法。

首先,我们还是解释下背离指标问题,一般常用的背离指标有MACD和RSI。MACD是趋势指标,RSI是震荡指标,前者对长期形成的趋势定位和转向比较有效,后者对行情在震荡走势中的超买超卖后反转寻找比较准确,通常灵敏度要稍高于MACD。但因为五浪模型显然是任何周期里的主趋势,所以我们就用MACD发出的背离信号来结合使用。所谓背离,可以分为顶背离和底背离。在股票市场里,当股价的高点比前一次的高点更高,而MACD指标的高点却比前一次高点要低,这叫顶背离现象。顶背离一般是股价在高位即将反转转势的信号,表明股价短期内即将下跌,是卖出的信号。底背离一般出现在股价的低位区,当K线图上的股价还在下跌,而MACD指标图形上的由绿柱构成的图形的走势是一底比一底高,这叫底背离现象。底背离现象一般是预示股价在低位可能反转向上的信号,表明股价短期内可能反弹向上,是短期买入的信号。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指标一发出背离信号价格就会转向,有时需要多次背离的出现,行情才会真正反转。

下面我们来看下特斯拉的五浪走势和背离信号。周线图可见,特斯拉从2019年6月的12美元左右股价开启五浪上涨,1浪结束位置还在65美元左右,到第3浪则是巨长浪,直接把价格从2浪回撤的23.7美元拉升到了300美元,这个幅度不得不说是资金疯狂炒作的结果,是一般产品所未有的。因此交易者需要灵活多变,打破浪幅的固有思维,要考虑多种可能性,切忌心存执念。接下去看,4浪则是标准的前浪回撤三分之一左右,幅度较浅。相较之下,5浪是主推浪里长度较短的,尽管股价从回撤后的190美元还是拉升到最高点413美元左右,但是这个时候MACD指标已经发出明显的向下背离信号,既然五浪也已走完,这个信号也就预示后市价格很有可能转而下跌。果不其然,在此后股价高位震荡一个月,MACD也出现死叉,进一步确认了转空。如上所述,一般背离用法要结合在4浪和5浪阶段,如果走势较弱情况下,有时5浪甚至不会超过3浪高点,形态也呈楔形。

当年的大牛股特斯拉近期抛售严重,空头交易量也一直上升,现在价格直逼100美元大关。上图看浪型处于调整浪的C浪,依据模型,如果C浪和A浪是等长情况下,则目标位就是当前的109美元。如果109-100区间大概率依然无法止跌,下方目标位就是1.272比例的53美元左右。笔者的偏见是,作为普通交易者,任何抄底目前都是不切实际的,直到出现右侧信号和卖压较少。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澳美的月线大级别走势,也是非常标准的五浪模型,目前价位可能处于调整C浪的起点左右。下图可见,该货币对在2011年7月达到峰值1.1后三角盘整开启下跌1浪,此模型中1浪较长,3浪和1浪几乎等长,5浪稍短终点为1浪的1.618倍,触底在0.55。MACD指标在该极限位置显示有背离,同时历经筑底3个月后出现金叉信号,确认为A浪调整。如果依据模型的C浪和A浪一般等长情况,本轮上涨的目标位可以看到0.86左右。

波浪理论是一种蕴含了斐波那契数列原理的定义趋势阶段和目标的技术分析方法,是投资者在这个市场里博取利润减少损失不可不知的一门课,但素有千人千浪的诟病,所以如何正确数浪以无招胜有招,则是长期的修行。免责声明:GO Markets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GO Markets的观点或立场。联系方式:墨尔本 03 8658 0603悉尼 02 9188 0418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作者:Jack Lin | GO Markets 新锐分析师


热门话题
德国的体育用品品牌阿迪达斯在在2022是令投资者失望的一年,股价更是暴跌至94欧元,创造了自16年一月份以来的最低点。从历史高点来算,其股价下跌已经接近了70%之多。相比其他竞争对手,其股价明显落后于彪马、安踏体育和耐克。耐克股价今年下跌超过 40%,而中国的安踏股价下跌超过 25%。在今年,几个重锤压得阿迪达斯喘不过气来。

首先就是俄乌战争所造成的影响。今年年初俄乌战争开启,大部分的西方公司决定停止在俄罗斯的业务,其中作为欧洲区的扛把子的德国,其品牌阿迪达斯也不例外。但是停售这个并没有造成什么较大影响,第二季度的销售完全符合预期。但是,本次战争造成能源成本的大幅上升,变相的加剧的其生产,运输等成本。由于停止使用俄罗斯天然气,再加上北溪1,2号的损毁,欧洲的能源价格急剧上升,给企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紧接着,企业的运营成本飙升,账单可以说是达到了去年了两倍之多。然而这还没完,不断上涨的能源成本正在推动欧洲通货膨胀的总体水平越来越高,进一步降低了欧洲公司的利润率。因此,从第三季度开始,阿迪达斯成本增加了超过20%,虽然毛利润仍然很高,但是净收入却是比预期减少了近90%。

第二就是西方经济疲软和中国需求减少在2022年能源危机之际,很多欧洲家庭不得不去支付往年以来超过两倍的账单,也调低的自由购买新产品,新商品的意愿。在对抗通胀的道路上,仅仅只能维持生活,非必须不购买也是导致阿迪达斯收入减少原因之一。再加上因为疫情封控的影响,阿迪达斯最大的客户中国需求降低,直接使得阿迪达斯下调了今年收入增长预期到11%左右。第三就是美联储加息周期,欧元贬值巨大阿迪达斯是一家总部位于德国的公司,其财务报表以欧元计价。美元在今年的快速上涨和欧元的急剧下跌造成了阿迪达斯品牌出口更受欢迎。但是因为欧元跌的太惨,之前更是和美元达到了“平价”,同销售额下,对标去年来说,也是变相的下降了10%左右的利润。

不过今年也不完全都是坏消息,在今年11月份的卡塔尔世界杯可谓是让阿迪达斯扬眉吐气了一波。今年的合作伙伴首当其冲就是阿迪达斯。这家德国运动服装巨头与世界足球管理机构的合作伙伴关系可以追溯到50多年前。自 1970 年以来,阿迪达斯一直是国际足联世界杯的官方比赛用球供应商,也是自那年起成为合作伙伴,并为国际足联所有附属赛事的所有官员、裁判、球员陪同人员、球队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提供制服,阿迪达斯也赞助了这些赛事。双方于 2013 年 11 月宣布了这一历史性协议的最后一次延期,协议授予阿迪达斯官方合作伙伴、供应商和被许可方在 2030 年之前所有 FIFA 赛事的权利。而在今年从11月份起,阿迪达斯的股价开始了一路猛涨,股价从93上涨至136,上涨的幅度达到了惊人的46%。其他运动品牌的股价也被推动上涨,比如阿迪达斯的老对手Nike此次也是上涨了21%。

然而就像我们当时所预计的,世界杯结束后,其根本问题若是没有得到解决,阿迪达斯的股价就会处于一个震荡的走势。果然近期的股价并没有翻起太大的浪花。

接着就是中国疫情政策的放开,对于阿迪达斯也是一个利好消息,其最大的客户将可能开始恢复,虽然需要一定时间,但是这起码也是一个可见的预期。接下来就看欧洲区的能源问题能否妥善解决了,如果可以,那么未来阿迪达斯还是有翻盘的机会的。写在最后,在今年阿迪达斯可见的问题出现,其股价的预测很明了的就是一个整体下跌的趋势,那对于我们投资者来说,做空操作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到了世界杯期间,因为世界杯效应,短线的多头布局仍然很棒。因此,无论市场好坏,多空双方都可以成为我们投资者交易的工具。免责声明:GO Markets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GO Markets的观点或立场。联系方式:墨尔本 03 8658 0603悉尼 02 9188 0418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作者:Neo Yuan | GO Markets 助理分析师


热门话题
时势造英雄,时代也会改变人日本可以说是世界上大多数经济学家都在研究的一个经济体,然而我们发现,教科书上的经济学解决办法,在现实中,可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蝴蝶效应,而日本,就是其中最典型,但是不是惟一的例子。二战结束之后,在1945年开始,美国对日本进行了占领和管制,当时苏联虽然也想进军日本,但是被美国方面拒绝,最终由麦克阿瑟带领部队进军日本。在一系列的帮助和改变之下,成功的让日本从军国主义走向了民主化。此时日本处于经济的复苏阶段,各行各业开始实施重建。但是起色并不是很大,因为当时国内处于战后的“冷静期”各行各业都处于没有活力状态。然后事情在1950年发生了改变。在6月25日,美国发动了朝鲜战争,突然之间,日本就成为了美军的后备工厂,外需急速扩大,出口业一夜之间如火如荼的开始了。此时日本所处的状态是经济重启阶段,物价水平低廉,人工成本低廉,在这般得天独厚的情况下,日本理所应当的成为了世界工厂。在1950年到1970年,日本的的人均GDP水平激增,快速的从战后的低迷中脱颖而出。然而有意思的事情才刚刚开始。

在1973年和1978年爆发了两次石油危机。第一次石油危机是因为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油价开始暴涨,从10几美元每桶涨到了60美元每桶。第二次是因为伊朗革命,油价从60几美元涨到了接近140美元。两次石油危机造成了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而日本作为石油进口国,自然日子也不好过,造成了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当时的石油需求急剧减少,大家都不愿意去买油了,导致很多行业停滞,经济水平再次下滑。

而此时,成本低,技术好,并且省油的日本车就得到了青睐。日本出口车,在这个时候真正意义上的走向了全世界。反观当时的美国,保罗沃克的激进加息导致美元的急速升值,并且还出现了严重的滞涨问题,在汽车方面的出口更是变得生意惨淡,并且为之后美国汽车制造业的一蹶不振埋下了伏笔。于是在这段时间,美国就开始对日本进行大大小小的贸易战,例如增加关税啊,等等。其中美国也明确了一个目标,就是让美元贬值,解决巨大的贸易逆差问题。于是在1985年,签署了广场协议,德国,日本,法国,英国开始快速抛售美元,导致美元的快速贬值,日元的急速升值。然后这,也就是蝴蝶效应的开始。在当时,日本国内情况是这样的,经济处于毕竟低迷的状态(不活跃),日元又进行了快速的升值(出口锐减),但是通胀还是处于毕竟稳定的情况,物价水平不错。于是,在经济学课本上都可以找到模板一样的解决办法,那就是进行降息。降息可以刺激经济,刺激投资,消费。可以让日元贬值,刺激出口。造成的后果就是物价会上升。这样的做法乍一看,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关键就是,这次降息,太久了。当时利息一下子从5%降低到了2%,非常低的利率会导致借贷上升,大量现金都流入了市场。在当时,有钱了,没有太多去处,要么就是买股,要么就是买房。在天时地利人和下,房价和股市像坐飞机一般的上涨。同时,日本金融市场开放,间接导致债券市场开放。因此大家的融资方式开始转变,从最初的贷款而转向发债。这就导致了银行出现了放贷危机,没人来贷款了。怎么办呢?只能降低放贷门槛,给很多信用评级差的人或者公司大量放贷。当时的贷款基本上是抵押贷款,原因就是当时是个人都买房,这也就造成了信用膨胀。借出去的钱,再次回到股市和楼市,相互套娃。

再加上银行本身也买股票,到后来银行和公司直接相互持有股票,互相推高股价,造成了房市股市飞速发展的假象。这也是我们后世所说的资本泡沫。

这时候全部日本国民都处于一个浮躁的阶段,钱来的太快太容易。于是卖掉日本,买下美国的昭和幻梦就这么开始了。从1986年到1991,日本的海外投资总额竟达40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并且快速的在洛杉矶掌握了奖金一般的房产。但是80年代末期,日本人拥有全美近10%的不动产。1989年9月,索尼公司以34亿美元的高价买下了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后更名为索尼影像娱乐公司。不久,松下电器产业公司又购买了美国音乐公司(MCA)。在这样的节奏下,大家都太有钱了,然后又不知道干什么,就催生出了一系列的产业。首先就是日系改装车。关东地区的mid night club,他们以超过 300 公里/小时(190 英里/小时)的速度而闻名于世,更是可以做到10几分钟不缓油,放到现在也是无比震撼,湾岸线上的少爷们无上限的预算加上大厂技师和设计师亲自下场,造就了一台台性能怪兽。当时的那些人追求的并不是多么华丽的漂移,而是简简单单的做大死,速度就是一切。在这个时间段,top secret, RE 雨宫, Trust Greddy等等改装品牌开始兴起。后来Top secret 创始人永田和彦更是创造了380km/h 的公路急速,更是让JDM改装车闻名于世。

还有就是日本的公关俱乐部,和普通的陪酒相似,又有不同,主要是和客人聊天,唱歌。主要目的是要让客人感到放松和享受。公关们要确保客人不会感到沉闷。在金钱催使下,越来越多感到空虚的人们爱上了这样的生活。也就造就了日本的公关文化。最后就是赌博,日本的帕青哥行业在那个时期也是风靡全国,哪怕到现在,帕青哥也占日本GDP的6%左右。然而好景不长,后续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让日本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这个就下篇文章和大家分析。免责声明:GO Markets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GO Markets的观点或立场。联系方式:墨尔本 03 8658 0603悉尼 02 9188 0418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作者:Neo Yuan | GO Markets 助理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