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资讯及洞察
.jpg)
摘要
IEA 最新月报显示,全球石油需求增速放缓但仍具韧性。尽管库存持续回升,但 OECD 库存整体仍低于五年均值,市场对供应中断高度敏感。OPEC、IEA、EIA 均上调非 OPEC 供应,未来可能出现“松中带紧”的供需结构。原油价格在供应宽松预期与地缘扰动之间反复震荡,波动率下降但敏感度上升。油市表现也可能通过风险偏好外溢至能源板块、商品货币及相关市场。
一、全球原油供需前景:IEA 月报核心要点
国际能源署(IEA)最新原油月报显示,全球石油需求虽较去年降温,但整体依旧保持韧性 [1]。先进经济体消费表现好于预期,有效抵消部分新兴市场的疲弱需求。IEA 预计 2025–2026 年全球石油需求将保持温和增长。然而在供应方面,如果 OPEC+ 维持当前产量政策且需求不出现明显下滑,全球石油市场未来数个季度可能重新进入“边际紧平衡”状态。IEA 同时指出,高油价、全球经济放缓、电动车渗透等因素正在逐步压制需求增速,使油市呈现出“短期紧平衡、长期温和宽松”的结构。
二、多机构观点对比:OPEC、EIA 与 OECD 数据
三大机构对于未来市场平衡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源于对非 OPEC+ 供应增长和需求韧性的不同假设。总体来看,市场普遍认同未来供应将更加充裕,但对于过剩的规模和时间点存在分歧。

图 3:三大机构对 2025-2026 年需求与供应增长的预测对比,显示供应增长普遍超过需求增长,预示市场将进入供应过剩周期。
OPEC 的观点相对乐观。OPEC 预计 2025 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增长约 130 万桶/日,2026 年略高至 140 万桶/日 [2]。与此同时,OPEC 在最新报告中连续上调非 OPEC 供给预期,并首次将 2026 年市场从“短缺”调整为“小幅过剩”,反映其判断未来供应增长可能快于需求。
EIA 的判断更偏向供应充裕。EIA 上调了美国页岩油产量预测,指出 2025 年美国原油产量将创历史新高。同时,全球供应预期被上调至日均 1.06 亿桶,高于全球消费的 1.041 亿桶,意味着未来库存可能持续累积 [3]。EIA 预期 2025–2026 年库存增加将对油价形成中期压力。
OECD 库存虽然持续回升,但仍低于五年均值。IEA 数据显示,今年全球观测库存前八个月净增约 2 亿桶,但 OECD 商业库存仍比五年均值低约 6700 万桶。整体来看,库存虽然恢复,但仍处历史偏低区间,使油市对供应中断的敏感度依旧很高。

图 1:OECD 商业原油库存近 5 年对比最新水平,显示库存虽有回升但仍低于五年均值。
三、原油价格走势:WTI 与 Brent 如何消化预期
2023 年下半年,布伦特因供应紧张和地缘冲突预期一度突破每桶 90 美元。然而进入 2024–2025 年,随着供应回升和库存恢复,油价整体震荡下移。近期价格承压主要来自供应过剩预期强化以及美国库存意外上升。

图 2:WTI 与 Brent 价格从 2025 年初的高位回落,近期在 60–70 美元区间震荡。
尽管地缘事件偶尔推升价格,但反弹难以持续,因为供应宽松的结构性预期迅速重新主导市场。WTI 与 Brent 的期限结构一度出现小幅 Contango,显示短期供应充裕压制近端价格,而远月因长期需求预期而保持相对坚挺。整体来看,油市呈现低波动、弱趋势但对消息高度敏感的特征。
四、驱动油市的关键变量:地缘政治与供应端不确定性
运输通道风险仍是油市最大的潜在冲击点之一。全球三分之一海运原油经过霍尔木兹海峡,一旦受阻便可能引发油价剧烈波动。衍生品定价显示断供概率虽低,但属于典型的“低概率、高冲击”事件。
OPEC+ 的政策滞后性也带来结构性波动。减产会压低库存、推高价格,但高油价又刺激非 OPEC 增产,使市场重新宽松。美国页岩油增速放缓进一步加剧供应端的不确定性,削弱其作为“摇摆产能”的角色。此外,俄罗斯、伊朗等国因制裁和冲突导致出口波动,更加剧油市敏感性。
五、油市变化的外溢影响
能源板块通常与油价同方向变动,但反应速度较油价更平缓。油价对风险偏好的溢出效应也容易影响澳元等商品货币。大宗商品价格上行往往提升商品出口国的贸易条件与风险情绪,而价格下跌则可能压制相关货币表现。
六、原油市场风险提示
- 数据发布风险: EIA 每周库存、IEA 与 OPEC 月报可能导致短线波动。
- 地缘政治风险: 产油区冲突、海运通道中断、制裁变化均可能影响供需平衡。
- 宏观风险: 利率政策、美元走势及全球经济增速变化都可能改变需求前景。
结语
IEA 最新展望显示,全球油市进入“边际紧平衡”阶段:库存修复但仍偏低,供应端不确定性大于需求端。在这种结构性环境下,油市会对政策、地缘事件与供给变化表现出高度敏感。理解供需框架、关注库存趋势与识别关键风险,将是未来判断油市走向的关键。
参考资料
[1] IEA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2025, October). Oil Market Report - October 2025. https://www.iea.org/reports/oil-market-report-october-2025
[2] OPEC (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2025, November). Monthly Oil Market Report. https://publications.opec.org/momr
[3] EIA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2025, November). Short-Term Energy Outlook. https://www.eia.gov/outlooks/steo/


The US software and hardware manufacturer Oracle Corporation (NYSE: ORCL) announced its latest financial results after the market close in the US on Monday. The company posted solid results for the Fiscal 2023 Q2, beating analyst estimates for revenue and earnings per share (EPS). Revenue reported at $12.275 billion vs. $11.959 billion expected.
EPS at $1.21 per share for the quarter vs. the $1.17 per share estimate. "In Q2, Oracle's total revenue grew 25% in constant currency—exceeding the high end of our guidance by more than $200 million," CEO of the company, Safra Catz commented on the performance in the quarter. "That strong overall revenue growth was powered by our infrastructure and applications cloud businesses that grew 59% and 45% respectively, in constant currency. Fusion Cloud ERP grew 28% in constant currency, NetSuite Cloud ERP grew 29% in constant currency—each and every one of our strategic businesses delivered solid revenue growth in the quarter," Catz concluded. "Since the acquisition, Cerner has contributed to Oracle's growth—and Oracle has helped Cerner improve its technology," Chairman and CTO of Oracle, Larry Ellison said in a press release. "But we are just beginning our mission to modernize healthcare information systems. In the wake of the COVID pandemic, there is a worldwide sense of urgency to transform and improve national healthcare systems.
Our goals are ambitious: fully automate clinical trials to shorten the time it takes to deliver lifesaving new drugs to patients, enable doctors to easily access better information leading to better patient outcomes, and provide public health professionals with an early warning system that locates and identifies new pathogens in time to prevent the next pandemic. The scale of this opportunity is unprecedented—and so is the responsibility that goes along with it," Ellison added. The stock was down by around 1% at the market open on Tuesday at $80.27 a share.
Stock performance 1 month: +2.39% 3 months: +6.61% Year-to-date: -7.04% 1 year: -18.84% Oracle price targets B of A Securities: $95 Cowen & Co.: $96 Stifel: $75 Piper Sandler: $85 Keybanc: $94 Barclays: $81 Deutsche Bank: $120 Jefferies: $75 Berenberg: $72 BMO Capital: $90 Oracle is the 39 th largest company in the world with a market cap of $218.09 billion. You can trade Oracle Corporation (NYSE: ORCL) and many other stocks from the NYSE, NASDAQ, HKEX, ASX, LSE and DE with GO Markets as a Share CFD. Sources: Oracle Corporation, TradingView, MarketWatch, MetaTrader 5, Benzinga, CompaniesMarketCap


热门话题
1. 通胀2%是否合理?从2012年以来,美联储一直公开明确的将2%的通胀水平定位货币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参照目标。最早,2%的通胀目标始于1989年的新西兰,而后逐渐被其他几个发达国家。这一目标被认为是比较合理的,能使经济进行资源重新配置所需的价格调整,避免陷入零利率陷阱。政府不能再进一步降息以刺激经济。而且它被认为足够低,足以稳定通胀预期。如果通胀在8%,意味着我们的钱每年贬值8%,家庭财富产生了亏损。所以,通胀小一点对咱们老百姓更有利。所以,从宏观数据上,通胀回归2%是非常合理的一件事情。但是,价格飙升是分产品和行业的。房地产首当其冲受到调控影响,房价回落。布里斯班部分豪宅价格大跌几十万。亏损最多的一套,不到一年的时间转手亏损30%。但是,其他方面的价格上涨能否回落呢?比如生活成本,以天然气,电力,食品价格为主,这些商品的价格对消费者并不是那么敏感,但积少成多,可能除去额外支付的房贷,每年多付出几万刀,剩下的一两万支出,就在生活产品上被消耗掉了。而随着上游成本增加和运输成本增加,企业也会在终端售价提升。就好比最近黑五过节,大家逛街,打折的是不少,但是看起来大部分商品的价格也没有那么吸引人。而澳洲的数据显示,三分之一的家庭处于入不敷出的边缘。所以,2023年政府必然还会控制通胀在2%左右。

2.解决通胀当下的难点是什么?驱动通胀因素的变化,从最早的食品,原材料加工品,再到石油,天然气,矿产等。但是随着2022年5月份以来,大宗商品价格纷纷回落,部分产品价格几乎腰斩。目前通胀过高的因素不再是能源和食品价格,而是越来越多地来自服务业。通胀高企一方面是由于市场资金过多,但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这少数人是资本方,也就是有定价权的人。好比1920年左右美国经济危机期间,牛奶生产商将牛奶倒进河里,也不愿意将牛奶降价出售。另一方面是大部分人储蓄大幅度缩水,消费习惯和工作习惯因为疫情发生了改变。对生活质量和精神需求有了更高的兴趣。需求端发生了明显改变。而美联储只控制货币——等式里的总量,并没有疏导货币流向。就好比一个大的蓄水池,一边已经深陷,那么另一边的水池数据就会失效。所以,解决通胀的难点,在于,如何将资金合理推动,让蓄水池变得平稳,使得各行各业的价格能够相对稳定。而不仅仅是统一加息,对所有行业造成冲击。

3.投资或生意策略,快速扩张能否可行?这次加息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解决所有行业的通胀问题,因为这个单一手段无法解决。加息最直接的,就是砍掉了投机者的投机机会。免费资金时代基本结束。什么意思呢?就是以前,我们借贷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比如房产销售经常喊道,大家买房子,房租可以支付利息,然后房价上涨获利,持有成本很低。这个游戏在未来已经玩不转了。有一个词,叫做“不劳而获”,就好比在股市和投机性房产市场中,数百万投机者不停的利用资金优势,在不增加实体经济效益的情况下,推动了资产价格泡沫虚高,资本空转,导致本应该用于生产建设的资金被吸走,压垮了中产,也压垮了企业家。而这类群体,如果不能及时调整策略,未来的负债比例会快速上升。这就是美联储未来重点打击的群体。未来,政府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私人资本的垄断和掠夺系统的不公平,都将被重塑。最终,解决收入不平等快速增加的矛盾。而市场经济能否浴火重生呢?我认为很难。因为加息之后,无风险收益率提升,资本方会选择稳定性更高的债权类投资,包括我们发行的可转债,由上市公司发售,每年支付利息的债券。对于他们来说,每年8%以上的固定收益也好于投资不确定性加大的实体行业,以及未来3年无法增长的房地产市场。所以,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们经历的是一轮经济周期的尾声,在这个阶段,务必要轻资产,投资流动性好的标的,不要让自己和家庭陷入债务增加,现金流降低的恶性循环。

免责声明:GO Markets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GO Markets的观点或立场。联系方式:墨尔本 03 8658 0603悉尼 02 9188 0418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作者:Jacky Wang | GO Markets 亚洲投研部主管


热门话题
最近因为通胀法案,美国和欧洲撕了起来。欧洲议员表示要采取强硬措施,“把酷刑工具摆到桌面上”,可见是真的被美国欺负极了。每一段感情的结束都是因为失望积攒到一定程度。从俄乌战争以来,欧洲不仅陷入了地缘政治的危机,能源危机,还要面对通胀高企和经济衰退。反观美国,借着俄乌战争,一方面作为军火商狠赚了一笔。另一方面作为能源出口国又狠狠地宰了欧洲一笔。为了跟上美国的制裁步伐,欧盟终于赶在12月5日前小心翼翼地将俄油价格上限设置在了60美元每桶。这个价格非常接近俄油的市场价格,对俄罗斯不痛不痒。而俄罗斯一边开始建立独立的系统绕开欧洲,为买方提供海运保险;同时也表示宁可减产也不接受限价。事实也证明,在俄油限价出台的一周,俄海运原油出口量不减反增。在天然气方面, 2022年上半年美国对欧洲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已经超过整个2021年的出口总额。马克龙都发牢骚说美国双重标准,卖给欧洲的天然气价格远高于美国本地的价格。欧洲只是将对于天然气的依赖从俄罗斯转移到了美国。随着暖秋结束,天然气的价格又有抬头的迹象,而明年的天然气还没有着落。

8月份拜登又签署了7500亿的通胀法案,并且马上将在2023年开始实施,这无疑又给欧洲来了一刀。虽然叫做通胀法案,但其本质是的广场协议2.0。美国想通过歧视性地补贴,保护本地制造业。例如,法案中包括购买新能源车的消费者可获得7500美元的抵税优惠,但前提是车辆必须在北美完成组装,并且一定比例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需要来自北美,该比例会逐年提升。这样一来,不在美国生产和组装的新能源车完全没有能力和本地产品竞争。企业能做的就是将生产和投资转到美国,为美国创造就业和GDP。据美国非盈利组织“回岸倡议” 预计,2022年将有35万个制造业岗位回流到美国。那么这些岗位从哪来?欧洲肯定出了一份力。欧洲因为高昂的能源价格和低迷的经济前景预期,已经有大批产业外流,特别是钢铁,化学,新型电池和有色金属产业;而通胀法案无疑是雪上加霜。例如,北方伏特公司就表示,在美国设厂可以得到德国政府四倍的补贴,因此不得不暂停在德国设厂的计划,而考虑在美国扩产。

当然欧洲不是唯一被伤害的国家,日本和韩国也同样受到了打击。美国接连颁布芯片法案和通胀法案,矛头还是指向中国。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已经蝉联7年的世界榜首,而美国也是中国锂电池的重要出口地之一。有分析说欧洲是被误伤,但也可能是有意为之。美国借着天然气为筹码削弱欧洲,欧洲即便不满也无能为力。目前,美国有松口承诺将解决相关分歧,但还没有看到实质性的结果。美国以遏制中俄为借口,让欧洲买单养自己的腰包,这无疑让欧洲感受到了深深的背叛。目前来看,欧洲还无法与美国分手,但已显露出对中国的亲近姿态。理性地来说,中国与欧洲的价值观不同,很难实现联欧制美,但是欧洲大概率会寻求更独立自主的地位,这对中国肯定是好的。

因为美联储的鸽声和能源警报的暂时解除,STOXX50从10月的低谷迎来了一波超20%的大反弹。但是,俄乌前景还未明朗,欧洲经济衰退的预期加强和欧洲企业的盈利能力的减弱,这次的反弹看起来更像是扎空。市场的悲观情绪虽然被暂时修复,但是瑞银预测欧指的底部将在2023年第二季度出现。免责声明:GO Markets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GO Markets的观点或立场。联系方式:墨尔本 03 8658 0603悉尼 02 9188 0418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作者:Jaden Wang | GO Markets 助理分析师


Brent oil has been dumping over the last few weeks as country’s have put pressure on Russian oil by imposing a price cap. This has sent the spot price down to its lowest level in 12 months. With important economic data to come in the next few days in including updated Cash rates from Central banks in Europe, the UK, and the USA.
Furthermore, the CI figures from the USA will be released which as well will provide an update as to the extent at which inflation has become controlled or is still yet to peak. Any result that encourages growth whether it be lower interest rates in the future, or some other stimulus may be seen as a positive for the price of oil. Similarly, as China awakens from its Covid 19 slumber the demand for brent may increase lifting the price again.
From a technical perspective over the last few days the price has finally found some support, at least in the short term. On the daily chart, the price is near a long-term support zone and is almost due for e a bounce. The price is sitting on a ledge between $77 and $79 as it consolidates and determines what it will do next.
This is also supported by the RSI which is showing an oversold signal that has shown in the past to be a decent predictor of a bounce in some form. Looking closer at the hourly chart, the price is in a short-term consolidation. This is supported by contracting volume after the initial rise in price.
This may indicate that a breakout is imminent. It would be ideal to wait for a rush of volume and a price increase above the $78.21 before entering and then the initial target is $80.71. The price of oil is still very much influenced by geopolitical and macroeconomic factors and there can be highly volatile.


热门话题
周五的美股终归倒在了超低的PPI预期脚下,尽管公布数值为7.4%,较上月8%已经有了0.6%的大幅回落,但依旧不及预计值7.2%。核心PPI也是一样,预期回落夸张的达到了0.8%,结果显而易见,6.2%的公布值远不及5.9%的预期值,但还是比前值6.7%有了0.5%的降幅,其实已经非常不易了。如果按照这个回落速度计算,23年不用一年PPI都将回落到2%范围,大大超出市场预计速度。随着期待了一周的PPI出炉,美股表现低迷,但也没有出现暴跌,三大股指均收跌小于1%,也验证了市场对PPI下落幅度的满意。那么何为PPI,它和本周将要公布的重要数据CPI有什么密切关系呢?PPI全称生产价格指数,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生产价格指数是用来衡量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需采购品的物价状况,因而这项指数包括了原料,半成品和最终产品三个生产阶段的物价资讯,它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之先声。将食物及能源去除后的称为核心PPI指数,用以正确判断物价的真正走势,这是由于食物及能源价格一向受到季节及供需的影响,波动剧烈。理论上来说,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物价波动将反映至最终产品的价格上,因此观察PPI的变动情形将有助于预测未来物价的变化状况,因此这项指标备受市场重视。

知道了PPI的定义,我们就可以去推测本周CPI可能的数据了。本周即将公布的11月CPI前值7.7%,预期7.3%,下降幅度为0.4%,该数据在PPI下降0.6%的前提下还是有望实现的。本次预测值尽管实现难度很大,但很大可能就是公布数值符合预期。接下去看看核心CPI,前值6.3%,预测值6.1%,仅预测回落0.2%,因此能够实现的可能性貌似更大。但我们不能忘记上个月核心CPI数据回落是美联储加息周期以来首次出现核心CPI回落,所以本次核心CPI能否实现持续回落显得尤为重要,其一是确定美国通涨已经见顶的重要佐证,其二对股市期待的圣诞和元旦行情有者决定性的作用。本次核心CPI预期尽管只有0.2%百分点回落,但能否实现预期反而比CPI基本确定的回落来得更加不可预知,因此还是应该引起我们的警示。在此赘述下CPI的基本知识方便大家理解和掌握。CPI全称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也是宏观经济分析与决策以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CPI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的出台与力度,如是否调息、是否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同时,CPI的高低也间接影响资本市场的变化。编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目的,是了解全国各地价格变动的基本情况,分析研究价格变动对社会经济和居民生活的影响,满足政府制定政策和计划并进行调控的需要,以及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参考和依据。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与就业形势报告(非农)结合在一起,就成了金融市场上被仔细研究的两个热门的经济指标。因为通货膨胀影响着每一个人,它决定着消费者花费多少来购买商品和服务,左右着商业经营的成本,并且影响着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

CPI基本功能1、度量通货膨胀(通货紧缩)。CPI是度量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指标。CPI的高低可以在一定水平上说明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2、国民经济核算。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需要各种价格指数。如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以及GDP平减指数,对GDP进行核算,从而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3、契约指数化调整。例如在薪资报酬谈判中,因为雇员希望薪资增长能相等或高于CPI,希望名义薪资会随CPI的升高自动调整等。4、反映货币购买力变动 :货币购买力是指单位货币能够购买到的消费品和服务的数量。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货币购买力则下降;反之则上升。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倒数就是货币购买力指数。5、反映对职工实际工资的影响 :消费者物价指数的提高意味着实际工资的减少,消费者物价指数的下降意味着实际工资的提高。因此,可利用消费者物价指数将名义工资转化为实际工资。6、CPI对股市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物价上涨,股价上涨;物价下跌,股价也下跌。免责声明:GO Markets 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GO Markets的观点或立场。联系方式:墨尔本 03 8658 0603悉尼 02 9188 0418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作者:Xavier Zhang | GO Markets 专业分析师


热门话题
在我们的印象中,苹果手机自2010年后一直都是手机界的扛把子。但和现在不一样的是,曾经的手机,都在追求坚固的手机机身,过硬的通话质量,还有不错的性价比。在当时最强的手机莫过于诺基亚,可以用来敲核桃的机身,地下停车场可以打电话的通话质量傲视群雄。然而自从当年iPhone4的出现,改变了世界手机的格局。乔布斯的大胆尝试,打破了常规思路,电话不仅仅只是用来通讯,还可以用来娱乐,可以用来创作,多种多样的APP出现,迅速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就好像当时的Windows系统,打败了之前的电脑操作系统,开始了新的洗牌。

在2010年苹果推出的一款水果忍者的游戏像病毒扩散一般迅速弥漫全球,那时候可以说,人人都想拥有一台iPhone,在学校里有,有苹果手机的小朋友也是备受欢迎。大家都在惊叹ios的魅力时,其他安卓端手机迅速开始“跟风”,开始研发现代手机。而曾经的业界霸主诺基亚却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这些就是小朋友们的小打小闹,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始终没有手机质量有吸引力。而正是这个错误决定,使得这家百年老店,一夜崩塌。

正因为这次变革,使得苹果公司开始崛起,成为了全球最顶尖的科技公司之一。说回安卓阵营,自从2010年起,就一直开始追赶ios的脚步。无论是从设计软件,硬件方面来说,ios都稳压安卓阵营一头。苹果的处理器更是一骑绝尘,前些年安卓端连ios的车尾灯都看不到。然而,到了2022年的年底,这些“陈旧”的观念也在逐渐地开始改变。2022年,搭载着A16芯片的iPhone 14代手机现世,比起上代巨无霸的A15芯片来说,无论是性能还是还是功耗并没有很大的进步,反而让世人看到了曾经Intel的传统艺能,挤牙膏。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卓阵营肯定是要抓紧机会,能拉进一些差距是一些。毕竟iOS 的A14和A15处理器可是让安卓端强到仰望的存在。首先跳出来的就是发哥(联发科)的天玑9200。其采用台积电第二代4nm工艺技术的处理器,采用一颗3.05GHz的X3超大核,三颗2.85GHz的A715大核以及四颗1.8GHz的A510小核组成三丛集架构设计。从CPU部分来看,9200的理论性能已经是超过了A14处理器,可喜可贺。然而,在GPU的测试中,追赶多年之后,安卓阵营终于是在GPU性能上首次超过了ios,而且是较大幅度地领先了ios端。虽然天玑9200在功耗上做的并不是很好,但是,超了就是超了嘛。那么联发科的股价情况如何呢?联发科的股价今年和大多数的科技股一样接近腰斩。而在11月份天玑9200发布之后,有着明显的上涨,从底部550左右的股价反弹至目前的705-740区间。如果股价突破此区间,将会有继续上涨的可能性。

其次就是目前的第二代,骁龙8处理器。在11月底,高通可是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那就是骁龙8 Gen 2。使用 4 纳米工艺制造,新处理器采用新的 1+2+2+3 架构,同时全新一代 Adreno GPU 有着 25% 的性能提升,和 45% 的功率效率提升。那么在CPU测试中,单核性能虽然还是有差距,但是多核性能已经超过了A15了。换到GPU部分,第二代骁龙8性能打平天玑9200,并且远超A15和A16 简直就是怪兽啊。更值得一提的是,其峰值性能功耗要比天玑9200低不少,能效比max。在年底,我已经感受到了库克来自安卓阵营的压力了。那么高通的股价表现如何呢?高通股价在今年大环境的推动下,也是接近腰斩。而在11月份触底后开始反弹,其股价仍旧没有突破123-130的区间带,上升动能方面看上去有些微弱。

这里就需要说一说的是,苹果的股价在今年显得异常的坚挺。虽然有着部分的下跌,但是整体处于三角整理的范围内。目前处于支撑下沿,若是跌不破,还是有上升的空间的。

市场份额方面,从2020年开始,三星的市场份额一直处于20%左右,苹果的市场份额11%-22%之间。性价比之王的小米份额在13%左右。总体来说,目前市场份额安卓端还是占据较大的市场的,主要原因我认为如下:首先是安卓端的性价比要比苹果的高。苹果的高价其实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其次就是安卓端有更多的选择,比如游戏手机,工作手机,拍照手机等等,选择的可能性更多。最后就是目前在美国加息进程中,美元高居不下,其他国家人民要购买高端苹果产品的欲望大大降低。因此,在2022年的最后,安卓端在处理器和苹果的差距已经在越来越小,从天玑9200到第二代骁龙8。在芯片战争打响的同时,科技端的发展在近年将会越来越快,对于我们投资者来说也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机会。免责声明:GO Markets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GO Markets的观点或立场。联系方式:墨尔本 03 8658 0603悉尼 02 9188 0418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作者:Neo Yuan | GO Markets 助理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