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资讯及洞察
.jpg)
在使用TradingView 的Pine Script编写策略或指标时,变量命名是代码规范与可读性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一个清晰、规范的命名不仅能让脚本结构更直观,也方便日后维护和优化。尤其是在复杂策略中,往往需要同时处理多组价格数据、信号条件与参数设置,若命名随意或重复,极易导致逻辑混乱或计算错误。良好的命名习惯应当遵循“见名知意”的原则,使变量名称能够准确反映其功能或含义。
本文将从变量命名的基本原则、常见命名方式及实用建议出发,探讨变量命名的重要规则。
1. 变量命名的基本格式:
[<declaration_mode>] [<type>] <identifier> = <expression> | <structure>
其中符号“|”表示“或”,方括号“[]”内的内容可有可无。
<declaration_mode> 表示变量的声明模式,可为 var、varip,或省略。
<type> 为可选的类型关键字,可带限定前缀。大多数情况下无需显式指定类型,详情可参考类型系统页面。
<identifier> 是变量名。
<expression> 可以是字面值、变量、表达式或函数调用。
<structure> 则可为 if、for、while 或 switch 等结构。
2.下划线在pine script的特殊含义
在声明变量时,可以使用单个下划线 _ 作为变量名。赋值给 _ 的内容无法被访问或引用。你可以在脚本的任意位置、任意次数地为 _ 赋值,即使当前作用域中已存在同名赋值也不会产生冲突。
这种写法常用于处理不需要使用的返回值,尤其是在函数返回元组时。例如,在编写布林带(Bollinger Bands)脚本时,如果只需要上轨和下轨而不关心中线,就可以用 _ 来忽略多余的返回值,使代码更简洁明了。
例如:
[_, bbUpper, bbLower] = ta.bb(close, 5, 4)
3. 变量重新赋值
在 Pine Script 中,变量重新赋值(variable reassignment)是通过 := 运算符 实现的。与普通的变量声明不同,重新赋值只能在变量已经被声明并且拥有初始值之后进行。也就是说,必须先使用 = 定义变量及其初始值,之后才能使用 := 对该变量进行更新或修改。变量重新赋值在脚本计算中非常常见,尤其是在需要根据条件动态更新变量值的情况下。例如,当某个变量在全局作用域(global scope)中被声明,而在函数、循环或条件语句等局部结构(local block)中需要为其赋予新的值时,就必须使用 := 进行重新赋值。
4. 变量声明的三种方式
在 Pine Script(TradingView 的脚本语言) 中,变量的声明方式决定了它在脚本执行过程中的“生命周期”和“持久性”。Pine Script 中主要存在三种变量命名方式:默认变量(on each bar)、var 持久变量,以及 varip 实时持久变量。三者在数据更新、跨K线传递及实时刷新时的行为各不相同,理解这些差异是编写稳定高效脚本的关键。
首先,默认变量(on each bar) 是 Pine Script 的标准声明方式。当你直接写出 x = close 这样的语句时,Pine Script 会在每根K线计算时重新执行这行代码,变量只在当前K线的作用范围内有效。当新的K线生成时,变量会被重新赋值并覆盖之前的结果。换句话说,它并不会“记住”上一根K线的状态。这种变量适合用于即时计算,比如均线、RSI、布林带等指标的数值处理,不需要保存历史信息。
其次,var 关键字用于声明“持久变量”(persistent variable),它只在脚本第一次加载时初始化一次,之后在每根K线计算中都会保留其上一次的值。也就是说,var 变量具有跨K线记忆的特性,非常适合用于需要累积或记录状态的逻辑。例如,可以使用 var count = 0 来建立一个计数器,每当满足条件时累加一次,而该值会在接下来的所有K线上继续保持,不会被重置。通过 var,脚本能够在不同K线之间传递数据,实现更加复杂的交易逻辑,如连续信号识别、状态标记、仓位控制等。
最后,varip(var intrabar persistent) 是一种更高级的变量形式。它与 var 类似,同样能在不同K线之间保留数据,但它还具备“实时K线内持久性”。也就是说,当当前K线尚未收盘、价格仍在变动时,Pine Script 会在每次实时刷新中多次执行脚本,而 varip 能够在同一根K线的多次计算中保留之前的值。相比之下,普通 var 在实时K线内每次更新时仍会重新计算,而不会累积。这使得 varip 在处理高频数据、逐tick逻辑或实时监测信号时尤为有用,比如在检测价格突破瞬间或计算实时成交量变化时,可以通过 varip 追踪K线形成过程中的细微变化。
联系方式:
墨尔本 03 8658 0603
悉尼 02 9188 0418
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
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
作者:
Michael Miao | GO Markets 悉尼中文部


热门话题央行加息是央行利用货币政策的一种方式,通过提高基准利率来调控经济和控制通货膨胀。这一行为对经济和金融市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央行加息的概念、背景和影响因素,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央行加息对我们的生活和投资的影响。一、什么是央行加息?央行加息是指央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的行为。基准利率是央行对商业银行借贷资金的成本进行调控的重要工具。当央行认为经济过热或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时,它可以通过提高基准利率来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胀的目的。

二、央行加息的背景和目的央行加息通常发生在经济增长强劲或通货膨胀风险上升的背景下。当经济增长速度过快、物价上涨压力增大时,央行会考虑加息来抑制过热的经济活动和通胀预期。央行加息的目的是维持经济稳定和价格稳定,确保经济增长在可持续范围内,并保持物价的适度上涨。三、影响央行加息的因素央行加息的决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增长、就业状况、通货膨胀水平、货币供应量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等。央行会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及对未来经济和通胀走势的预期,来确定是否采取加息行动以及加息的幅度和频率。四、央行加息对经济和市场的影响贷款成本增加:央行加息会导致商业银行的借贷成本上升,进而影响到各个层面的借贷行为。企业和个人的贷款成本增加,可能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程度的压制。通货紧缩压力:央行加息的目的之一是控制通货膨胀。加息能够抑制消费和投资,进而减少总需求,对物价上涨形成一定的压制作用,从而防止通胀加剧。投资市场调整:央行加息通常会引发投资者对市场走势的担忧,特别是对利率敏感的领域,如房地产和股市。加息可能导致资金流向变动,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可能会出现调整。汇率影响:央行加息可能会提高本国货币的利率差,吸引外国投资者投资本国金融市场,从而推动本国货币升值。这对出口型经济体可能带来压力,因为升值的货币会使其出口产品价格上涨,竞争力下降。央行加息是央行调控经济和控制通胀的一种重要工具。通过提高基准利率,央行可以对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重要影响。央行加息对贷款成本、通货膨胀、投资市场和汇率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影响。了解央行加息对我们日常生活和投资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经济和市场的波动,并做出明智的决策。免责声明:GO Markets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GO Markets的观点或立场。联系方式:墨尔本 03 8658 0603悉尼 02 9188 0418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作者:Yiduo Wang | GO Markets 助理分析师


热门话题这句话听上去似乎语法有点问题,而且好像不仅仅语法有问题,逻辑上也有点问题。咱们都知道经济衰退和经济发展是左右两个极端。什么时候经济衰退还能成为长期经济发展的最好办法,还有这样的事?有,就发生在现在。我们都知道,从2022年开始,欧美包括澳洲自己,都开始了加息,这一加就是一年。从0.1%已经到了4%的阶段,而且似乎还是看不到停止的迹象。而人们在加息初期根据书本上写的历史经验来做出的判断,现在正在发生着离奇的改变:经济学上说,加息理论上会导致房价下跌,股市下跌。但是一年过去了,澳洲自己的房价虽然在加息最初的6个月有所下跌,但是随后很快开始了反弹。同样,美国的股市在2022年经历了短暂的下跌之后,从2023年初开始就基本又重新开始了上涨。尤其是以科技指数为代表的纳斯达克指数,更是在特斯拉,英伟达和其他科技股的大涨之下帮助美国股市总体出现了巨大的上涨。

这不禁让人觉得奇怪:这个世界是怎么了?怎么越加息,房价越涨,股市越涨?不是说好了加息可以控制房价,加息会压低股价吗?难道都是骗人割韭菜?当然不是。首先要说明一点,我们现在是从现象来反推原因。因此即使这样的马后炮分析,也是充满了主观判断,没有人真正知道原因,大家都是分析,推测,都是在猜为什么。还是那句话,猜,也要有明确的观点。我认为,目前的股市和房价走势,和实际的经济情况和民众的消费情况已经出现了巨大的背离,而且这样南辕北辙的差距还在不断加大。最终,经济不好股市好的情况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两者之间必须出现同步:要不就是经济没有衰退,马上好转又开始上涨了,和股市保持一致。要不就是股市之后涨不动,下跌和经济疲软保持一致。在这两种可能性中间,我个人觉得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但是既然经济疲软的可能性更大,那为什么澳洲美国还要不断的加息呢?难道不是说央行和政府的第一目标就是要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吗?那既然这样明知道继续加息可能会加大衰退可能性,为何还要一意孤行呢?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在当前情况下,让经济短暂衰退,冷静,然后再重新发力,增长。从长期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考虑,是一个最优解。你没有听错,让经济进入短期,小衰退,是长期发展目标里,当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我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如果我是央行行长,目前的经济情况看似不错,失业率3.7%,但是物价上涨很高,有7%。怎么办?有两个选择:1.我什么也不做,不加息,经济继续保持繁荣,房价大涨,工作失业率超低,除了物价可能会越来越高之外,一切看似完美。但是当物价上涨无法得到控制后,长期来看,民众的收入绝不可能每年可以有7%的增幅。那就意味着民众的实际收入在不断减少,而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也会因为通货膨胀而不断提高,最终让国家的竞争力不断被削弱,在国际上对于外资的吸引力越来越差。

第二个选择就是,不惜一切代价,牺牲部分消费,牺牲部分工作职位,牺牲部分股市价值,来压低物价。如果短期内无法压下去,就继续加息,提高资金使用成本,就如同冷气不断加大,让整个经济,消费,就业,全部冷下来,让商家,消费者,雇员和找工作的人都害怕和担心未来,从而减少社会的整体需求和供应,两头发力让价格下降。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的就是央行选择了第二种办法,但是效果不明显,为此不得不不断加大药量。而另一边澳洲联邦政府还计划在2年内引入70万移民,直接让原本已经开始降温的市场再度爆棚。那70万人来了,澳洲央行就不加息了?怎么可能。澳洲央行12次加息后,已经没有回头路了,上周副行长已经把不敢说的话也说了:澳洲只有在更高的失业率下,才能控制住通胀。换句话说,如果失业率不上涨到央行希望的4.5%或接近的目标,12次加息绝不会是最后的终点。我想表达的是,美国和澳洲央行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经济可以短期牺牲,可以短期,轻微的进入衰退,但是为了长期国家的竞争力,为了不让社会运行成本太高,为了让百姓手里的钱不要贬值的太快,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免责声明:GO Markets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GO Markets的观点或立场。联系方式:墨尔本 03 8658 0603悉尼 02 9188 0418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作者:Mike Huang | GO Markets 销售总监


热门话题自去年ChatGPT风靡全球以来,AI已经成为板块热点,其影响力不亚于人类以前的工业革命,而AI题材在暴力扩张发展的同时,也被许多科技大佬所担忧,比如马斯克就号召上千名科研人员签署联名信呼吁暂停ChatGPT更高级别AI的开发,让国家抓紧建立AI监管法律法规,以换取时间让AI能够在合理的监管下安全发展,尽可能避免AI对人类种族发展带来威胁。上周美国人工智能产业立法也终于展现出提速的迹象,美国国会表示,民主党众议员泰德和安娜,以及共和党众议员肯一同提交了《国家人工智能委员会法案》,与此同时民主党参议员布莱恩将在参议院提出一项平行法案,根据议员们提供的法案概要,国会拟建立的国家AI委员会,以确保通过监管减轻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并在未来建立AI法规过程中能起到主导作用。消息一出,AI题材股上周普遍经历大幅回落,监管的不确定压力令多数火爆AI股股价受挫,但从长期发展看,监管会令行业发展更为合理和健全,对AI的可持续安全发展是有帮助的。

目前议员提议的法案显示,该委员会总共由20名委员构成,美国两党各提名10人,而进入该委员会成员的条件是需要委员在计算机科学或社会学等相关领域具有专业背景。委员会将向国会和总统提供3份报告,首先是成立6个月后的中期报告,里面包含迫切需要的立法提议;在成立1年后提交包含综合立法框架的建议的报告;最后在该立法框架报告提交1年后,再提供对产业变化的发现以及立法建议调整的一份更新报告。泰德认为该法案开辟了通往负责任AI监管的道路,在促进技术进步的同时确保美国人的安全。在对人工智能进行立法时,该委员会将为政策制定者和美国公众提供有根据的建议,以确保立法的透明度。在设立委员会之外,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在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发表名为“AI时代的安全创新框架”的演说,以展现他对国会该如何监管AI产业的愿景及想法。尽管监管之路已经开辟,但美国国会距离审议较正式的AI法案至少还有数月的时间,一些国会议员已经表达了忧虑,认为效率太低,时效性太慢,民主党议员玛克辛就致信要求立刻召开听证会讨论AI对金融相关行业的影响。玛克辛称,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会快于国会和监管机构全面评估和理解AI的速度,国会需要跟时间赛跑。

舒默在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中心发表演说时表示,联邦政府更多地参与维护美国的竞争力,在不限制创新的同时,关注如何减少人工智能的潜在危害。他提出的这一“安全创新框架”的四个核心是安全,问责,对美国民主与自由根基的保护与可解释性。舒默认为美国一直是塑造现代世界最伟大技术创新的领导者,但如果人们认为人工智能创新不安全,在没有足够的保护措施下,人类的创新可能被扼杀甚至完全停止,因此人类必须寻求安全的创新。如果不是去对这些算法进行编程,使其与人类的价值观保持一致,它们可能会被用来破坏美国的政治制度。如果美国不为人工智能的正确使用制定规范,其他人就会比美国先这样做。舒默认为美国AI政策的制定过程因为美国开放的立法形态将遇到许多不同声音,面临更多阻力,这也是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总体来说,美国国会AI委员会的成立为未来AI发展中的监管迈出了第一步,后续的政策措施虽无法在短期内出台,但对依然追高爆炒AI题材股的投资者是一个警告,适度合理发展AI,在监管完善体系下应用AI才是其能够真正造福人类的必要条件,而AI股的回撤也能为长期看好其发展的股民带来更好的进场机会。免责声明:GO Markets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GO Markets的观点或立场。联系方式:墨尔本 03 8658 0603悉尼 02 9188 0418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作者:Xavier Zhang | GO Markets 专业分析师


热门话题在Ai大火的加成下,英伟达H100芯片成为了时下流行的GPU。其风头一度盖过了英伟达一直以来的主要产品,GeForce GPU(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独立显卡)。这波浪潮中,火热的不仅仅只有产品,还有其公司的股价。英伟达股价在今年可谓是坐过山车一般的飙升,近3个月变化为64.3%,近52周变化为159.84。遥想在去年科技股重创,其股价在10月份一度跌至124美元。仅仅半年多时间,现在股价已经涨至430美金/股。

(Source:NVIDIA)在ChatGPT出现的时候,笔者就开始推荐NVIDIA的股票,当时分析到了AI对于英伟达会产生推动作用,接着评估了其良好财报,对其股价做一系列估值,再加上对于英伟达产品一种信仰(基本上其每代产品都有认真体验过),还有就是对于老黄作为领导者的肯定。于是英伟达也没有让我们失望,在科技元年下爆发式增长,并且成功的让市值突破了一万亿。

目前英伟达主要的产品线是GPU。GPU包括面向游戏玩家的GeForce、面向设计师的Quadro、面向 AI 数据科学家和大数据研究人员的Tesla 和 DGX,以及面向基于云的视觉计算用户的GRID。别看现在有那么多产品,其实在两家争霸的时期,最多的竞争还是游戏显卡的竞争。那么目前来说,英伟达真正以上的竞争者只剩下了AMD一家。(intel也算,吧?)那么目前的两强争霸局势怎么形成的呢?

(Source:cgdirector)其实两强争霸已经持续了20年了,但是在90年代,情况那可以复杂的多。当年的可谓是五代十国时期。NVIDIA,ATI Technologies(AMD前身),3dfx Interactive,Matrox,S3 Graphics,Silicon Integrated Systems (SiS),Trident Microsystems,Cirrus Logic,Tseng Labs,Rendition。在当年都是赫赫有名的显卡厂商,随便拉出来一个都是很能打的存在。

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90年代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这些厂商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那么我们就回到90年代,看一看当年“真刀真枪”的战斗。这场大战的主要载体是什么呢?不是特效制作,不是建模,没错,是游戏。在80年代,涌现出很多2D像素风的游戏,坦克大战呀,超级马里奥都是我们这代人的记忆。到了90年代,因为技术的进步,观念的进步,游戏有意思不仅仅是绝对标准了,还需要“好看”。画面效果也成了吸引人的关键。于是,一系列的3D游戏就开始出现。然而在1993年有一款3D游戏改变了这个世界。那就是鼎鼎大名的《Doom》"Doom"是由id Software开发并于1993年发布的一款开创性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为第一人称射击游戏(FPS)树立了新的标准,并引入了一种新的多人游戏模式,叫做"死亡竞赛"。此外,id Software还鼓励玩家创造并分享他们自己的"Doom"关卡,这一概念现在被称为"MOD"。

Doom游戏是由id software的天才程序员John Carmack和John Romero联合开发的。这里还提一下,在2013年离开id Software后,Carmack加入了Oculus VR,成为了其首席技术官。于是我们现在才可以用上Oculus quest 2那么好的VR产品。Doom,音乐,画面都是一流,再加上快节奏,爽的玩法,迅速成为了所有电脑玩家的新宠。也成为了3D游戏的领导者。而这还不算完,之后Id software 在1996 年更是推出了Quake这个游戏,并且改变了整个游戏行业。其中包括团队死斗模式的加入,创造了第一批电竞 。其中包括催生出了我们熟悉的WASD游戏键位。Quake引擎是游戏开发的一次重大突破。它是第一个真正的全3D游戏引擎,允许复杂的环境、物体和角色以全3D的方式渲染和动画化。此前的游戏,如"Doom",虽然使用了3D视觉效果,但实际上是2.5D的。Quake引擎还支持网络多人游戏,并且通过使用客户端/服务器模型来减少延迟,这在当时是革新性的。这一模型使得玩家能够在网络上进行平滑且响应快速的游戏。Quake引擎在之后的数年里被广泛用于其他游戏的开发,包括"Half-Life"、"Call of Duty"和"Medal of Honor"等系列。

Quake的出现,也造成另一个问题,这个游戏太超前了,硬件,有些跟不上了。CPU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了。只有当年的顶级CPU,例如奔腾系列才可以跑得动。但是价格实在是太高昂了。再加上CPU面对复杂场景算力需求实在难以满足,于是催生出了第一代的显卡,放在当年,是叫图形加速卡。(谁也没想到,当年只是用来分担苦工的显卡,在时至今日的PC端,肩负起了重任。)在这个时候,当年的老大哥3dfx出现了。3dfx是由Silicon Graphics的三个年轻人Ross Smith,Scott Sellers和Gary Tarolli创建。(Silicon Graphics是图形工作站企业,在90年代初,SGI几乎垄断了高端3D图形市场,许多电影视觉效果,如《侏罗纪公园》和《泰坦尼克号》,都使用SGI的技术。)作为一个初创公司,吸引投资是很重要的,当年他们也很聪明,说一堆专业名词没有用,给投资人看到效果才是真的。于是硅谷名言就这么产生了“fake it until make it”于是在借用Silicon Graphics的工作站做出来吊炸天的3D实时demo后,宣布这将是未来消费级芯片可以做出来的效果。于是在这样半真半“骗”下,3dfx拉来了巨大赞助投资。最终也是不负众望,3dfx制造出来的芯片真的跑动了曾经用工作站才可以跑出了的demo。在1996年,历史里程碑式产品出现了----Voodoo加速卡,超越对手,价格低于高端cpu。并且在强势期,市场占有率达到了85%。和今天的英伟达可谓是十分相似。

(Source:techpowerup)1997年Voodoo 2 出现,也成为了3dfx最成功的产品,并且支持sli。当然了,售价也不便宜。在如此Buff加成下,3dfx理应一路披荆斩棘,成为“爸爸”级别的企业。但是如今,大多数人听都没有听到这个公司了。那么下一期,我们将会聊一聊,3dfx如何失败的,英伟达又是如何成功的?对于我们目前分析企业,投机逻辑中特别是基本面分析有什么可借鉴的地方?我们下一期将会讲述英伟达的崛起,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下期再见。免责声明:GO Markets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GO Markets的观点或立场。联系方式:墨尔本 03 8658 0603悉尼 02 9188 0418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作者:Neo Yuan | GO Markets 分析师


热门话题6月以来澳元可以说是最为亮眼的货币了,澳元对人民币一度触碰4.9刷屏了澳洲各大华人新闻头条。同时主流交易产品澳元对美元,澳美货币对从6月以来,14个交易日实现十日单日上涨。澳元对美元从0.65030到0.67875(截至6月20日),上涨284个基点,涨幅4.37%。最高点1澳元可兑换0.68925美元。在本周开始,澳元已经出现上涨后的回调迹象,那么澳元后市如何判断,回调是机会还是风险呢?

澳洲加息的决心 劳动力市场仍过热本次六月澳美货币对的上涨,首先是离不开澳联储利率决议对加息表现出的决心。6月6日澳联储宣布第12次加息25个基点至利率4.1%,表达了坚决抵御通胀的决心。而6月13日,劳动力市场出乎意料的紧俏,变相说明澳大利亚经济不仅扛得住,就业市场还很火热,通胀可能会进一步随着水涨船高的薪资冒头。自然,只看6月的十次上涨显然是不公平的。那么观察今年以来的澳元走势,最高点出现在2月初,0.71。而最低点则出现在美债风波期间,0.64579。十二次的加息为何独独本次澳元强势上涨呢?

美国加息新征程 暂停是尾声吗美联储在14日货币政策会议后宣布暂停加息,这是美联储一年多内连续10次加息后首次按下“暂停键”,标志着2022年3月开启的加息周期进入新阶段。澳美货币对的走势离不开美元的强弱,进一步甚至可以说所有的主要货币对、大宗商品走势都看美元眼色行事。那么美联储本次的加息使得美元相对弱势,自然成为了第二个支撑澳元上涨的重要理由。进一步观察澳美十年期国债利息差就会发现,6月1日,美澳息差突破0轴,成负数。也就是说,投资者投资于澳洲国债所获得的利息开始高于美国国债的利息。对澳元的投资需求随着息差曲线的变化而得到提升,对澳元形成支撑。

新希望 疫情后中国经济刺激政策最近中国方面相关的新闻很多,首先是“降息”,中国MLF利率下调,6月LPR一年期下调,为时隔十个月首次下调,其次是中方会见美国国务卿寻求中美关系缓和。传达的一个最主要的信息就是疫情开放后的经济增速不达预期,而现在中国正在通过一系列政策及方法刺激经济。而中国经济活动需要的铁矿石、煤炭等资源,正是来自于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在经济上仍然依赖于中国,而今年以来中澳贸易关系也出现缓和的迹象。因此,6月中国的经济刺激政策是推波助澜澳元上涨的一剂强心针。澳元后市怎么走?市场是情绪的展现,波动与起伏交叠,本周澳元出现了上涨后的回调,澳联储本周二会议纪要展现出弱鹰,市场对澳联储加息路径疑惑,促使澳元进一步回调。观察澳元今年以来会发现,2月到6月约4个月的时间澳元数次试图突破0.68都未成功,而该关键位置于6月15日突破。如果澳元能够回调后突破0.68关键位置,并重回上涨趋势线之上,后续可看向0.692,再突破则看向0.7。反之,根据斐波那契回调工具,下跌关键位置看向0.67377,再向下看则开启跌势0.66750-0.67113区间。而我们认为,加息尾声,息差及利率的加减将渐渐不再是影响澳美货币对的主导因素。同时,澳洲经济显示仍有支撑,海量移民的输入也可持续刺激本国经济。目前澳元最为主导的因素是中国刺激政策后,经济增速及需求能否如期达标。建议投资者做好仓位管理,对我们今日分享的澳元三大影响因素,尤其是中国因素保持关注。

此外,也预告一下。7月6日周四晚上,GO Markets将邀请墨尔本本土知名白人分析师Evan Lucas进行在线双语讲座,这次讲座中,我们就将讨论澳元对美元能否站上0.7这一热门话题,为大家带来更多本土视角的澳元走势。免责声明:GO Markets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GO Markets的观点或立场。联系方式:墨尔本 03 8658 0603悉尼 02 9188 0418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作者:Cecilia Chen | GO Markets 分析师


2023年下半年的美国通胀前景备受关注。虽然5月份的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低于市场预期,但下半年美国通胀降温的速度可能放缓。我们将重点关注以下三个因素:油价、超额储蓄和房租。首先,全球经济衰退预期可能导致油价再度回落,但下半年的原油供需仍然偏紧。虽然5月份全球油价大幅下跌,但基本面显示,服务消费作为原油需求的主要驱动力仍在持续恢复,对海外央行加息的影响相对较小。此外,由于美国页岩油增产缓慢,以及沙特和OPEC+的减产措施,下半年全球原油供需仍然偏紧。因此,油价可能在下半年推升美国通胀。其次,车辆通胀有望延续反弹趋势,而下半年美国核心商品通胀的韧性不容忽视。5月份,美国核心商品CPI同比增长2.0%,环比增长0.6%,车辆通胀仍然是主要推动因素。同时,核心非耐用品通胀也有所上升。虽然5月份二手车价格指数略有回落,但美国汽车库存仍然较低,超额储蓄支持下的居民需求仍然保持一定水平,供需缺口仍将存在。因此,耐用品通胀难以出现明显的降温。另外,随着油价反弹,核心非耐用品通胀可能出现回升。

第三,房租通胀将迎来阶段性降温,但并没有预期那么快。5月份,美国房租通胀同比增长8.1%,环比增长0.5%,但预计未来几个月房租通胀可能有所降温。根据房租滞后房价的关系,房租通胀的决定性拐点可能要延迟到今年末尾。此外,核心非房租服务对美国CPI的贡献在5月份有所下降,但由于超额储蓄和就业市场仍然相对稳定,与劳动力成本密切相关的核心非房租服务通胀可能下降速度较市场预期慢。最后,5月份低于预期的美国CPI数据可能对美联储在6月份的决策影响不大,但可能减弱市场对7月加息的预期。然而,美国通胀的超预期下行可能是暂时性的。基于前述分析,下半年美国通胀可能进入一个降温缓慢的阶段,因此,美联储在下半年仍然存在加息的空间。总的来说,展望2023年下半年,尽管5月份美国通胀低于市场预期,但下半年美国通胀降温的速度可能放缓。油价、超额储蓄和房租是三个关键因素。油价有望再度上涨,车辆通胀和核心商品通胀具备一定韧性。房租通胀可能迎来阶段性降温,但并没有预期那么快,这些因素将对美联储的加息预期产生影响。
免责声明:GO Market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 GO Markets 的观点或立场。联系方式:墨尔本 03 8658 0603悉尼 02 9188 0418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作者:Yiduo Wang | GO Markets 助理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