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资讯及洞察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tocks have begun to waver slightly, experiencing a selloff period in the first week of this month. The Nasdaq has fallen approximately 2%, wiping out around $500 billion in market value from top technology companies.

Palantir Technologies dropped nearly 8% despite beating Wall Street estimates and issuing strong guidance, highlighting growing investor concerns about stretched valuations in the AI sector.
Nvidia shares also fell roughly 4%, while the broader selloff extended to Asian markets, which experienced some of their sharpest declines since April.
Wall Street executives, including Morgan Stanley CEO Ted Pick and Goldman Sachs CEO David Solomon, warned of potential 10-20% drawdowns in equity markets over the coming year.
And Michael Burry, famous for predicting the 2008 housing crisis, recently revealed his $1.1 billion bet against both Nvidia and Palantir, further pushing the narrative that the AI rally may be overextended.
As we near 2026, the sentiment around AI is seemingly starting to shift, with investors beginning to seek evidence of tangible returns on the massive investments flowing into AI, rather than simply betting on future potential.
However, despite the recent turbulence, many are simply characterising this pullback as "healthy" profit-taking rather than a fundamental reassessment of AI's value.
Supreme Court Raises Doubts About Trump’s Tariffs
The US Supreme Court heard arguments overnight on the legality of President Donald Trump's "liberation day" tariffs, with judges from both sides of the political spectrum expressing scepticism about the presidential authority being claimed.
Trump has relied on a 1970s-era emergency law, the International Emergency Economic Powers Act (IEEPA), to impose sweeping tariffs on goods imported into the US.
At the centre of the case are two core questions: whether the IEEPA authorises these sweeping tariffs, and if so, whether Trump’s implementation is constitutional.
Chief Justice John Roberts and Justice Amy Coney Barrett indicated they may be inclined to strike down or curb the majority of the tariffs, while Justice Brett Kavanaugh questioned why no president before Trump had used this authority.
Prediction markets saw the probability of the court upholding the tariffs drop from 40% to 25% after the hearing.

The US government has collected $151 billion from customs duties in the second half of 2025 alone, a nearly 300% increase over the same period in 2024.
Should the court rule against the tariffs, potential refunds could reach approximately $100 billion.
The court has not indicated a date on which it will issue its final ruling, though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has requested an expedited decision.
Shutdown Becomes Longest in US History
The US government shutdown entered its 36th day today, officially becoming the longest in history. It surpasses the previous 35-day record set during Trump's first term from December 2018 to January 2019.
The Senate has failed 14 times to advance spending legislation, falling short of the 60-vote supermajority by five votes in the most recent vote.
So far, approximately 670,000 federal employees have been furloughed, and 730,000 are currently working without pay. Over 1.3 million active-duty military personnel and 750,000 National Guard and reserve personnel are also working unpaid.

SNAP food stamp benefits ran out of funding on November 1 — something 42 million Americans rely on weekly. However,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has committed to partial payments to subsidise the benefits, though delivery could take several weeks.
Flight disruptions have affected 3.2 million passengers, with staffing shortages hitting more than half of the nation's 30 major airports. Nearly 80% of New York's air traffic controllers are absent.
From a market perspective, each week of shutdown reduces GDP by approximately 0.1%. The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estimates the total cost of the shutdown will be between $7 billion and $14 billion, with the higher figure assuming an eight-week duration.
Consumer spending could drop by $30 billion if the eight-week duration is reached, according to White House economists, with potential GDP impacts of up to 2 percentage points total.


热门话题
2023年,是全球跨越30%可再生电力里程碑元年。过去一年,虽然总电力排放量达到峰值,但以太阳能和风能为主导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在全球发电量中占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30%,而这仅仅是可持续电力发展的开端。太阳能和风力能实现发电量的快速扩大,中国、巴西及印度均以太阳能和风能作为电力转型的切入口;美国坚持其能源安全战略偏爱天然气发电,是全球第一大液态天然气(LNG)出口国;而日照充足为澳大利亚太阳能发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太阳能发电量是非洲的两倍,人均太阳能发电量现居全球首位。

放眼国际,澳大利亚在推动可再生能源方面做的并不出彩,我们都知道,澳大利亚是一个资源依赖型国家,堪称“坐在矿车里的国家”,2023年澳大利亚GDP中矿产行业占据13.6%。但随着全球可清洁能源迭代化进程加速,澳大利亚化石燃料发电首当其冲,据估算,截至2035年,澳大利亚83%的燃煤发电将面临退役,电力亟待转型。澳洲电力可持续转型并不容易,有以下几点困难:第一:虽然澳大利亚拥有清洁能源技术中所需要的多种重要金属,但这些金属提取过程中的清洁和可持续性却没有保证。锂电池作为电动车储存太阳能和风能电力的重要组件之一,但提锂过程中会消耗大量水资源,产生大气排放,这反而造成了源头上的污染——清洁能源领域本身也是极大的废物生产厂。第二: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融资成本较高,且融资获批遥遥无期,项目前期大量资本投入和后期节省下来的运营成本两相抵消,更别说有的发电项目需要矿业企业签订长期购电承诺协议(PRA),霎时间很难看出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有什么竞争力。

第三:各大国际银行“口嫌体正直”,口口声声支持可持续能源转型,但对投资传统化学燃料相关行业一点都不手软。自2016年巴黎协议签署以来截至2023年底,全球前60大银行对石油和天然气投资额达$3.3 万亿。一家叫Oil Change International的机构矛头直指JP Morgan, Citi和Bank of America, 这三家银行累计投资额占比直逼总投资额的50%。这其实非常好理解:因为低碳替代品的各项技术尚未发展成熟,无法完全满足交通和工业服务业的电力需求,所以中期内石油需求将进一步增长,除非可持续能源可以实现技术突破,否则化学燃料的资本存量很难被快速消耗掉。可以肯定的是,电气化浪潮的推动下,长期来看,对于锂、铜这些广泛应用于AI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及电网设施的需求仍保持上扬态势。能源需求、军事需求和人工智能是推动这类金属市场需求走高的关键因素。

就拿铜来说,铜价在过去四周内增值14.66%,过去12个月已增值39.28%,澳股SFR周一开盘股价跃升。宏观层面上看,铜价飞涨供需关系占主导因素。2023年11月,受巴拿马最高法院裁定违宪,全球最大铜矿之一Cobre Panamá遭关闭,该矿产量占全球铜矿产量1%以上;此外3月份,中国冶炼厂因精矿短缺也决定减产,供应疲软问题终于跃出水面,贡献了铜价火热的行情。从家用电器到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铜无处不在。铜真正的亮点在于能够管理分散式可再生能源先进电网系统建设。与传统发电站相比,太阳能和风力发电因其覆盖要求需要更多的铜。据估计,为了2035年净零目标,年度铜需求可能翻倍。值得庆幸的是,澳大利亚在可持续能源改革方面也加大了扶持力度。2024年5月14日,联邦政府公布了2024年联邦财政预算案,预算案特别提到一项近230亿澳元的“未来澳大利亚制造计划”来支持清洁能源技术和关键矿物行业,通过关键矿产开采和氢能源生产税务激励,未来澳洲制造创新基金(Future Made in Australia (FMiA) Innovation Fund)等实现净零排放。最后,引用智利能源部长Diego Pardow的一句话:我们要走的路仍然很长,并面临诸多挑战,但我们目标明确:必须迅速行动,始终以人为本。不能再找借口。如果您希望了解更多矿产或能源的相关潜力股,请联系GO Markets小助手为您匹配专业分析师。免责声明:GO Markets 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 GO Markets 的观点或立场。联系方式:墨尔本 03 8658 0603悉尼 02 9188 0418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作者:Christine Li | GO Markets 墨尔本中文部

热门话题
随着7大巨头在AI领域的争夺更加激烈,英伟达的芯片需求更为强烈。正如黄仁勋所说,未来要满足AI算力或需要四个地球的能源。AI板块在2022年11月Chat-GPT火爆以来令英伟达股价整整上涨了7倍,虽然有3月底四月初股指大跌时候的剧烈回撤,但五月过半,股价已经回到了前高附近,距离冲上新高不足6%。美东时间5月22日盘后,澳洲时间5月23日早晨,英伟达将迎来新的财报日。目前市场都在关注其财报能否助推股价冲上新高。

今年上半年过去5个多月了,其实AI并未持续爆发,走势远不及2023年。在沉寂数月后,一者大量不愿长持的获利盘被洗出场,二者美联储动向更加明朗,三者美国实体经济尚可支撑,AI板块也就有望再度迎来新一轮爆发。特别是在上周美股三大股指均创下历史新高,大盘走势大有开启新一轮上行姿态的前提下,芯片龙头英伟达在5月涨超7%跑赢纳指,本周是利用财报助推创造历史冲上新高,还是业绩或展望不及市场预期导致大跌,都将在周三美股盘后揭晓。目前机构们纷纷上调英伟达股价预期,奥本海默最新估价$1100美元,与高盛同价,甚至比HSBE和UBS预估的$1150偏低,距离目前刚回到$900的股价来说,依然有20%的上涨空间,因此被认为是低估了股价。华尔街分析师普遍预计,本次财报英伟达的营收有望达到246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两倍,到2025年1月美国财年结束时,季度销售额有望突破300亿美元。此外,预计同期净利润将达138亿美元以上,同比增幅超过500%。

在本季财报发布前,我们可以搜集信息分析英伟达的利润率走势,Blackwell架构的产能情况以及GB200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毫无疑问,英伟达的业绩增速主要受其AI芯片需求大幅增长推动,预计每股收益为5.68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英伟达已经连续五个季度盈利超预期,过去四份季报的平均超预期幅度为20%。在销售方面,第一季度销售额预计将增长237%,英伟达销售额已连续20个季度超过预期。作为AI芯片的“领导者”,英伟达今年市值已超过两万亿美元。去年公司预测其H100处理器需求将使收入翻一番。CEO黄仁勋表示,随着IBM等大型竞争对手的挑战加剧,数据中心市场的年增长率将达到2500亿美元,英伟达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投资者关注Blackwell系列GPU的最新进展,这些GPU将成为市场上性能最高的AI芯片,超过H200系列和AMD的MI300系列,其单个GPU的价格在3万至4万美元左右,这将帮助英伟达实现其在2025财年实现两位数高增长的预测。然而,尽管市场对英伟达的未来股价持非常乐观的态度,分析师Vivek Arya依然认为英伟达的股价短期内可能会剧烈波动。部分投资者预计本季度销售将达到近280亿美元,高于265亿美元的共识预期,但股价可能仍会下跌,主要是因为Blackwell的需求预期会应价格和供应等原因而减速。然而Jefferies分析师Blayne Curtis却认为,尽管有人担心Blackwell会出现需求骤减的情况,但云服务提供商仍在追赶供应,且有大量未满足需求的客户在不计价格排队中。GB200 NVL产品的放量将是推动这一事件的主要因素,英伟达将进一步扩展其在人工智能系统中的控制权。分析师John Vinh也认为,对Blackwell GPU的需求会骤减的担忧是多余的,预计英伟达将公布远超预期的季度业绩指引。

那么,现在是买入英伟达股票的好时机吗?从业绩增长角度来看,英伟达的估值显得较为合理,当前的远期市盈率远低于五年高点的122倍,也低于中位数的55倍。此外,英伟达的财报将成为美股反弹能否持续的关键,标普500指数的整体利润预计今年将增长10%,2025年将增长14%。根据LSEG数据,标普500指数收益中,科技巨头如谷歌、Meta、微软、苹果和英伟达将贡献一半以上的收益。因此,从中长期来看,英伟达肯定是值得买入的,但短期内,财报发布前后的波动较大,若已经持有英伟达股票,可以继续持有等待财报。如果尚未买入,短线投机者可以等财报发布几天后股价走稳再布局,这样更为安全。即使财报助推英伟达突破历史新高,那时买入成本虽较现在高,但趋势会更明朗;若财报利空导致股价下跌,反而提供了进场机会。免责声明:GO Markets 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 GO Markets 的观点或立场。联系方式:墨尔本 03 8658 0603悉尼 02 9188 0418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作者:Xavier Zhang | GO Markets 高级分析师


热门话题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通常被称为“奥马哈先知”,在投资界享有崇高地位。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深受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的影响,强调深入了解业务,投资于具有长期有利前景和管理团队优秀的公司,并在重大折扣时购买。他在2024年第一季度的最新13F文件显示了一些有趣的投资组合变化,包括大幅减少了苹果公司(Apple Inc)的股份。来看看主要持仓增加在2024年第一季度,巴菲特增加了四只股票的持仓,特别是:Chubb Ltd(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CB)增加了5,823,840股,总持股量达到25,923,840股。这一调整使持股量增加了28.97%,对当前投资组合的影响为0.46%,总价值为6,717,644,660美元。Liberty SiriusXM Group(纳斯达克代码:LSXMK)增加了22,277,997股,总持股量达到65,486,288股。这一调整使持股量显著增加了51.56%,总价值为1,945,597,620美元。完全售出的头寸巴菲特在2024年第一季度完全清仓了一个持仓:HP Inc(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HPQ):全部22,852,715股被售出,对投资组合的影响为-0.2%。主要持仓减少巴菲特还减少了五只股票的持仓,显著变化包括:苹果公司(NASDAQ:AAPL)减少了116,191,550股,持股量减少了12.83%,对投资组合的影响为-6.36%。该股在季度内的平均交易价格为181.83美元,过去三个月回报率为3.41%,年初至今回报率为-1.12%。派拉蒙全球(NASDAQ:PARA)减少了55,790,726股,持股量减少了88.11%,对投资组合的影响为-0.24%。该股在季度内的平均交易价格为12.58美元,过去三个月回报率为0.43%,年初至今回报率为-14.51%。投资组合概览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沃伦·巴菲特的投资组合包括41只股票。主要持仓为苹果公司(NASDAQ:AAPL)占40.81%、美国银行公司(NYSE:BAC)占11.81%、美国运通公司(NYSE:AXP)占10.41%、可口可乐公司(NYSE:KO)占7.38%、雪佛龙公司(NYSE:CVX)占5.85%。持仓主要集中在技术、金融服务、消费防御、能源、通信服务、医疗保健、消费周期和工业这八个行业。截至第一季度末,伯克希尔持有苹果公司价值1354亿美元的股份,较年末的1743亿美元有所减少。尽管出售了一些苹果股份,巴菲特告诉与会者,苹果仍然“比美国运通和可口可乐更好”,除非有重大变化,苹果将继续是其最大投资。他暗示出售是出于税务考虑,并称iPhone可能是最伟大的产品之一。

(Source:Apple)苹果面临多重挑战,包括20亿美元的反垄断罚款、中国市场销售下滑和一个汽车项目的取消,今年股价下跌约5%。出售苹果股份增加了伯克希尔的现金储备,截至3月底达到了创纪录的1890亿美元。鉴于市场条件不确定,巴菲特表示他不介意积累现金,并称到本季度末可能达到2000亿美元。高现金储备受益于更高的利率,利息收入从去年的11亿美元增加到19亿美元。巴菲特表示,他近期未找到能“显著影响公司”的收购项目,这被投资者视为他对股市看法的一个信号。高度赞扬之后默默减仓,和之前分析师们对Meta股价充满信心然后调低目标价位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后本次减持很有可能错在与苹果现金回购的问题。巴菲特最初持有苹果原因就是在于苹果不断回购,符合老爷子喜欢持续分红的公司的投资策略。但是本次减持,可能是看到了未来苹果回购减少,股价将收到冲击,提前布局减持。再加上苹果现在的新产品是在有点吃老本,创新型科技公司,难不成要走诺基亚的老路了?想起一句老话,屠龙勇士终成恶龙。免责声明:GO Markets 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 GO Markets 的观点或立场。联系方式:墨尔本 03 8658 0603悉尼 02 9188 0418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作者:Neo Yuan | GO Markets 悉尼中文部


热门话题

OpenAI和谷歌相继举行了新品发布会,各自发布的产品互相对标,大有互相较劲之意。但唯独在AI搜索引擎上OpenAI虚晃一枪,并未成功发布。但谷歌除了对标OpenAI已发布的产品之外还发布了受万众瞩目的AI搜索引擎产品。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谷歌发布会公布的几项重要成果:1. 率先发布AI搜索引擎AI Overviews

此次谷歌成功进一步扩充了Google搜索引擎的功能与Gemini模型相结合,首先谷歌会在后台针对引擎中的问题是否为复杂问题进行算法价值判断,若被划分为复杂问题,那么引擎的搜索结果将会在结果界面顶部首先生成AI结果。并且此功能还能够提供个性化行程规划功能,帮助用户详细规划行程等。2. 视觉识别和语言交互产品Project Astra对标OpenAI GPT – 4oAstra展示了AI智能体的多模态理解和实时对话功能,首先他可以通过设备的摄像头对周围场景数据等信息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并能够自行通过收集到的视觉数据做出自己的解读。根据发布会所展示的视频,Astra可以轻松识别各种物体代码,完成解答眼镜在哪里之类的问题,通过画面理解薛定谔的猫的概念。

但Astra目前对于所提出问题的反应速度仍然存在较长延迟,回答略显生硬。这一点尚不及GPT-4o的反应迅速和回答更加自然有感情。谷歌仍在努力缩短回答时间至可对话的程度。Astra项目展示的是谷歌未来研究的重点,即为致力于打造出一个通用AI生活助理,成为人类的生活助手。

同时得益于Gemini的多模态功能,谷歌搜索可以通过拖片搜索产品的相关信息,还能够直接圈出图片的一部分进行搜索。还另有ask photo功能可以直接在图库中定位想要找到的照片视频。3. 推出视频处理器Veo对标Sora谷歌表示Veo是目前他们所研发出来的最为强大的视频生成模型。首先他可以生成具备各种电影和视觉风格的1080p的高分辨率视频,能够理解“延时拍摄”和“风景空中拍摄”等电影术语和拍摄概念,并且Veo可以制作时长超过一分钟的视频。

最重要的是用户可以对镜头语言、视频色彩风格、以及光照等因素进行调节设定。其使用方法也十分简单,只需要用户写出描述性的文本提示即可。但目前Veo也同样暂时只提供给少量创作者进行体验,还没有向大众开放。4. Gemini1.5 Pro升级、轻量化模型Gemini 1.5 Flash

Gemini1.5 Pro此次升级后可以处理更长的文档、代码库、视频和音频记录以及更加细致的指令。升级后最多可容纳200万token,为之前的两倍。而新推出的轻量化模型Gemini 1.5 Flash有效降低了延迟时间和成本,能够更加快速高效的进行规模化服务。谷歌的产业护城河够深相信大家也都关注了OpenAI本次的发布会,二者在产品品类以及创新突破上不相伯仲,但是谷歌的优势在于他的产业护城河够深,更加能够支撑其AI转型之路。

谷歌的搜索引擎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每日搜索次数大概在81亿次的水平,占据91.62%的市场份额,广告业务仍在世界第一的位置占据39%的市场份额远高于Facebook和Amazon。YouTube也稳稳的占据着流媒体播放市场的王座,占97%份额具有绝对的领导地位。70%的全球手机用户是使用安卓操作系统的。以上所述的核心服务谷歌一直稳稳占据绝对的领导地位。这些核心业务贯穿人们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他自身就可以为其AI训练提供充足的用户数据。

而最值得一提的当属谷歌云计算业务收入的快速增长。目前在云计算基础服务市场谷歌占据11%份额位居亚马逊和Azure之下,但其云服务业务的收入正在快速增长。这是证明谷歌在AI领域仍有潜力的一个重要证据。就算退一步来说,在谷歌搜索近乎垄断搜索引擎市场的条件下,谷歌的AI搜索引擎研发甚至不是一定要达到一骑绝尘得地步,只要最终研发成果具有产品竞争力,功能完善,用户综合体验感是正向积极的,那么凭借其护城河的深度,核心业务的超高市场份额也能够带动人们主动过选择使用谷歌的AI引擎,毕竟谷歌已经凭借其遍布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核心业务获得了庞大的用户粘性。因此我个人认为谷歌的股票仍具有升值空间。

免责声明:GO Markets 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 GO Markets 的观点或立场。联系方式:墨尔本 03 8658 0603悉尼 02 9188 0418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作者:Olivia Huang | GO Markets 悉尼中文部


热门话题
5月13日,中国财政部本周一表示,中国将于周五起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为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和加强重点领域安全保障能力筹集资金。该计划分别于5月24日、5月17日和6月14日启动发行期限为20年、30年和50年的债券。最后一批债券的发行将于11月中旬完成。中国计划在未来几年每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从2024年开始发行1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407.9亿美元)。这些债券将用于支持科技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粮食能源安全、人口高质量增长等多个领域的工作。

最近网上铺天盖地的内容,都是中国高铁票涨价,房市下跌,经济压力传导到政策端。在这种背景下,来了一次特别超长期国债。历史上中国财政部发行国债的次数不多,分别是1998年的2700亿,用来弥补银行资金缺口,加快经济扩张步伐。对这个时期有印象的朋友应该知道,之后房地产市场开始逐渐起飞,毛票逐渐消失。第二次是2007年,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发行15500亿,用来购买外汇储备,做国家对外的战略资金储备,为期15年。2017年发行了6000亿用来还旧账,2020年发行了1万亿用来抗击疫情。进入2022年之后,中国经济出现明显疲态,底层逻辑大家都知道,导致社会个人财富增长放缓,消费力减弱,社会投资降低。因此,2022年发行7500亿国债,2023年发行1万亿国债。中短期内,银行存款利率继续下调,促进居民改变资金流向。但是问题在于,大家不敢做生意,不敢投资。明确的印钱,明确的货币贬值预期,强制性的推动“老百姓不投资,那就政府来投资”。过去十年,中国人民币在2014年,达到了100万亿规模。2020年中国M2达到了200万亿规模,2024年3月,达到了300万亿。

这些钱到了哪里呢?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我相信,大部分普通群众,是没有从疫情后的大放水中获益。甚至中小生意和贷款买房的收入较低的群体,压力倍增。中国当下的困局就是,钱没有在市场上流动起来。但是钱,很多。所以,中国经济界认为,目前的困局是通胀太低,导致经济发展动能不足。所以核心目的:提高通胀。我认为这不正确。高通胀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应该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很多普通百姓没有准备好接受高通胀来临,他们没有知识储备来应对这个情况。过去30年时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没有富起来的人,或者说一直富不起来的人,是因为他们没有知识和能力,应对社会经济快速增长,没有知识和能力,应对货币贬值和通胀。所以,我认为,在国家做任何经济调控的时候,应该提前让普通百姓知道,这背后的逻辑,运行的规律,对大家钱袋子和生活有哪些影响。中国最早的税收,地方政府占大头。后面发现地方政府权力大,容易有腐败,地方领导人每次换届,都留给后面的执政人一堆烂摊子,各种要暴雷的风险。所以,国家干脆把钱回笼,50%财政全部归国家调配,这样方便统一管理,集中力量办大事。而目前发行的债权,国债,更直接,就是央妈直接印钱给国家,国家可以直接掌握货币的使用前。不要小看这句话,这句话背后就是,国家项目,想干啥,只要用钱能干成的,就一定可以干成。因为钱不再是问题。在国家层面的项目,都是机会。所以,未来国家要把钱放哪里?那就好看目前面临的困难在哪里。一个是房地产,一个是金融。所以,未来国家的钱,会流向房地产。房地产是指传统的住宅地产么?我不知道,大家要谨慎。房地产的风向标变了。国家进来的钱,可以投雄安新区,可以投粤港澳大湾区,而不是咱们自家小区。要明白这个区别。金融就简单了,投的钱,是为了社保和养老金铺路。说白了,为了防止几年后,养老金暴雷,那就是社会和谐的大事情。所以,中国股市,真实真正的要迎来大牛市了。股市跌,央行印钱买。简单暴力。人民财富来自于哪里?看看美国就知道了。为什么美国人民那么有钱,因为资本市场发达,资本市场发达,吸引更多参与者和资金,优质的人才。这个大家都明白,政府终于开始落地实行了。

钱袋子的问题解决了,所以,A50大家可以中长期持有。下一个致富的机会,我认为,就是A股,国家战略相关的行业,无论是粮食安全,还是AI算法。如果什么都不懂,那就简简单单的买China50,2-5年,看涨。免责声明:GO Markets 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 GO Markets 的观点或立场。联系方式:墨尔本 03 8658 0603悉尼 02 9188 0418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作者:Jacky Wang | GO Markets 亚洲投研部主管


热门话题
大家知道美国和澳洲的通胀从7%降低到4%用了1年,但是从4%降低到2%,可能要用2-3年,甚至更久。那用什么办法可以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呢?那就是要降低房租。怎么降低房租呢?就是要控制人口增长,怎么才能最好的控制人口?你总不能要求百姓不生孩子吧。澳洲来说就是降低移民数量,尤其是短期移民,也就是留学生数量。所以,结论就是,要控制物价,就必须减少留学生数量。本篇完。感谢您的收看,下周再见。

开个玩笑以上就是结论,咱们先把结论说了,然后再展开细说。常言道,过去2年,西方各国为了控制物价,都使用了十八般武器,但是风云变化,世事难料,俄乌战争和中东战争,加上红海的胡塞武装,让这原本应该回到3%以内的美国通胀再次出现了反弹,并且很有可能将会持续一段时间。从美国角度来说,由于其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产油国,所以相对受到油价冲击影响远远小于了欧洲和澳洲。但是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美国同样面临房价持续上涨,租金也一起上涨的情况。我们需要知道,在西方统计物价数据时,住房通胀的权重高达最终指数的三分之一,因此对整体通胀的影响很大。而住房通胀中,房价会受到投资因素的影响,房租则更能反应市场的供需真实情况,因此后者比前者更为关键。要控制住房通胀,就必须控制租房价格的上涨。

在通胀统计里分成以下三个主要的部分:1.住房类通胀,包括建房价格和租房价格2. 商品类通胀也就是我们常见的从超市水果到电视的价格3.非住房服务类通胀。那在疫情之前,通常综合通胀怎么的出来的呢?就是超市和家电价格基本是负数,大概是-1%左右,但是租房和建房基本每年越来越贵,所以通常是2-3%的增幅。而其他服务类价格则稳定在1-2%增幅,这样构成最后的综合物价在2-3%之间。但是,目前房租每年的增幅已经不是2-3%了,就算是按照官方的统计数据,过去几年的平均增幅已经达到了7%左右。(2021到2023年)但是实际大家都知道,悉尼和墨尔本的房租价格上涨何止是6%,我估计26%都不止。原来400的,现在至少要600.就连基本的两房公寓,墨尔本已经要700,悉尼甚至要900一周。如果房租价格一直保持这么高的增长,各位学过小学数学的就应该知道,两外两项就必须是非常低的负数,才能最终把综合数据拉回在3%以内。而目前来看,超市的价格以及其他生活服务价格一个都没跌。也就是说三个主要通胀类别都是正数。在这个情况下,通胀毫无可能可以回到3%以内。没戏。

对于澳洲政府来说,选民的要求是排第一的。毕竟留学生和新移民手里没选票。因此移民其实就是澳洲政府用来拉动经济,或者控制民意的一个工具。经济不好了,就多点移民,缺点是房租就会高,道路会拥挤,治安会变差。然后民意会反对大量新增移民,政府就会看似非常尊重民意的宣布要降低移民数量来拉选票。然后民意很开心,经济之后又不行了,这时换届已经结束,就可以再提高点移民数量。基本过去20年就是这个套路。

但是,我们肉眼可见,澳洲的物价过去1年真的涨的太快。可是像类似俄乌战争,中东战争这些影响国际商品价格的事情,澳洲政府没法控制。所以其实目前澳洲可以自己做的,当务之急就是控制人口阀门,降低新移民,尤其是短期留学生数量,从而减少市场里对于租房的需求,才能降低整体的住房类通胀数据。但是我们都知道,即使现在提出要降低留学生,这也是从明年的招生计划里开始调整。也就是说,今年3月和7月开学的基本已经定了。没法改变了。这也是为什么央行给出的结论也是,到今年年底,物价大幅回落的可能性很低。因为很多影响物价的因素,澳洲自己可以控制的并不多。根据联邦政府的计划,从2025年开始澳洲各高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将会大幅削减留学生人数的增幅,从2023年增幅15%削减至5%。 但是!!削减的仅仅是增幅而已,换句话就是不要多招人了。而之前目前的工党政府也已经提出,将会从明年开始削减新增移民总数,从2023年的52万人,降低到2025年的26万人。我的天。。。52万?之前不是说40万么,怎么又多了12万?

如果我没记错,澳洲目前每年新增住房大概是5万套,就算按照平均一套住5个人计算,也只能承担25万人。那这剩下的27万人,就需要从之前造好的房子里找。然后明年又会有26万人进来。虽然看上去数量减少了一半,但是和2020年之前的15-18万相比,还是多了整整10万。移民多好处就是,经济不会垮,因为硬刚需不断在增加。但是僧多粥少,就意味着有些东西大家都要抢。我知道,对于联邦政府来说,在稳定经济不要衰退,和控制物价降低房租之间永远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降低通胀的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控制人口了。但是大家不用过多担心,就算是减少一半的数量,依然超过了2019年的新增移民总数。所以,要控制房租,只能说,路漫漫了。免责声明:GO Markets 分析师或外部发言人提供的信息基于其独立分析或个人经验。所表达的观点或交易风格仅代表其个人;并不代表 GO Markets 的观点或立场。联系方式:墨尔本 03 8658 0603悉尼 02 9188 0418中国地区(中文) 400 120 8537中国地区(英文) +248 4 671 903作者:Mike Huang | GO Markets 销售总监